“和”作舟、“融”为帆 共促中国—东盟民心相通乘风远航

发布时间:2024-12-16 03:29:03 来源: sp20241216

在中国同世界交往史上,“下南洋”是颇为丰富生动的一个段落。2000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拉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友好交往的序幕。“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绽放出亚洲文化兼收并蓄、万物并育的独特气质。跨越历史长河,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硕果盈枝。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2024年是“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人民网“文化丝路”摄制组前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两国,聆听相知相亲、互融互通的动人故事,见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人文交流新图景徐徐展卷。

“弦歌不辍”

多元文化培育丝路英才

“我会打篮球。”“你会游泳吗?”雅加达一所职业中学的教室里,印尼中文教师舒伟雅正带领学生们朗读新学的词汇。该校校长里法特(Rifat)一语道出中文课受欢迎的原因:“雅加达有很多中资企业,我们重视中文课,因为这能让学生们毕业后更有就业优势。”

近年来,东南亚学中文、说中文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亦不断深化,成果斐然。

目前,中国已与东盟职业院校开展了至少70个学生联合培养项目和2个教师联合培养项目,组成了19个职业教育联盟,还建立了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平台,为各国职业教育从业者提供了分享经验、切磋技能的机会,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注入动力。

教育关乎未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之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教育合作逐渐深入,展现出民心相通、文明互鉴的新气象。

2016年2月,中国高校设立的第一所海外分校——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正式迎来首批新生。多年来,该校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5月23日,马来西亚雪邦沙叻丁宜,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图书馆内,学生们正在自习。人民网记者 赵晨摄

5月23日,马来西亚雪邦沙叻丁宜,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图书馆内,学生们正在自习。人民网记者 赵晨摄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副校长张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的个人成绩,也致力于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了解不同的文化,“我们鼓励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去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尤其是不同的节庆活动,增进了解与认知,做到互鉴与互赏。”

“双向奔赴”

文旅相生尽显开放活力

“距离已不是问题,这条线把我们连在一起……”雅加达开往万隆的列车里,印尼音乐人邱烈丰再次唱起自己为雅万高铁而作的《向前行 把梦实现》。

这首中印尼双语歌曲唱出了印尼民众的心声。雅万高铁是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金字招牌”,开通运营9个月已累计发送旅客超400万人次,为印尼的发展注入了加速度。

5月26日,印尼雅加达哈利姆站候车大厅,乘客与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模型合影。人民网记者 李佳摄

5月26日,印尼雅加达哈利姆站候车大厅,乘客与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模型合影。人民网记者 李佳摄

行走在雅加达街头,也许还会听到更为熟悉的旋律——《一路生花》《后来遇见他》《都怪我》等中国流行歌曲在东南亚走红;由《一路生花》改编的印尼语歌曲“Mimpi”,在当地音乐平台的播放量已经超过5000万次。

文艺往往可以超越国别、种族、语言,成为建立人文连接的最佳方式。来自中国的文艺作品受到东南亚人民的喜爱,为“文化丝路”带来全新注解。

现任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主席的拿督吴恒灿,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促进中马两国文化交流。围绕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他组织马来语版本的翻译和出版,推动戏剧改编及巡演,让中国古典文学瑰宝融入马来社会。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并逐渐被马来社会接受,越来越多马来民众想要了解中国。”吴恒灿表示,“未来,我们希望能引进更多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将一个真实、鲜活的现代中国展现给马来西亚读者。”

中国和东南亚各国拥有灿烂多元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推进,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间的文旅联系更加紧密,“诗和远方”成为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的窗口。

在吉隆坡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张杰鑫看来,中国和马来西亚之间的文旅交流大有可为,“旅游是促进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是两国人民加深理解和友谊的有效方式,让中国和马来西亚人民的心贴得更近。”

“天涯比邻”

华侨华人延续文明记忆

铺纸、蘸墨、挥毫,印尼书画学院的一堂书法课上,学员们认真对待一笔一画。墙上,“上善若水”“字如其人”“人之相知 贵在知心”等一幅幅书法习作一字排开,或遒劲有力,或飘逸灵动,述说着中华文化跨越山海仍赓续传承的故事。

印尼华裔书法家阮渊椿注意到,近年来,喜欢中国书法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是华人群体愿意研习书法,越来越多其他族裔的民众也开始对中国书法感兴趣,并从中了解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时光荏苒,文脉相继。

中华文明自古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具有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宽广胸怀。正是由于这样的特质,中华文化在一代代华侨华人坚持下不仅薪传不息,更不断吸收当地文化精髓,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绘就美美与共的文明画卷作出独特贡献。

或喜或怒,或醉或醒,狮舞百态,形神兼备。中国传来的舞狮技艺到了马来西亚后,从平地“跳”上了高桩——高桩舞狮不仅展现了狮子的敏捷与活力,也提升了舞狮的观赏性和挑战性。其中,万胜行龙狮艺术制作坊创始人萧斐弘通过不断创新工艺,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狮头。他带领的狮队屡屡在国际舞狮比赛中获奖,推动了舞狮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5月21日,马来西亚吉隆坡,萧斐弘现场展示舞狮技艺。人民网记者 袁蒙 摄

5月21日,马来西亚吉隆坡,萧斐弘现场展示舞狮技艺。人民网记者 袁蒙 摄

磅礴有力,响彻云霄。由马来西亚华人创作的二十四节令鼓,融合了中华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书法艺术和广东狮鼓表演,发展至今,日益得到马来西亚多元族群的认可,吸引了当地许多青少年报名参训。“孩子们最初可能是被鼓声所吸引,渐渐地,他们能从打鼓的过程中学会团队精神和相互合作。”马来西亚大众鼓艺学院创办人李政威说。

以心相交者,成其久远。曾经,高张于苍茫南海上的点点云帆,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交流交往的历史见证。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走入第二个十年,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必将越走越近、越走越亲,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并肩同行。

(责编:王震、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