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动履职,只为民生底线的司法守护

发布时间:2025-01-01 21:10:13 来源: sp20250101

  能动履职,只为民生底线的司法守护

  ——最高人民法院以高质量审判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综述

  穿梭在大街小巷,载着食客满满的期待,胜诉后的小蒙知道自己再也不会“被个体户”了。

  今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判断外卖小哥等与平台企业是否存在劳动关系”,让“2021年度中国社会法十大影响力事例”之一的“新业态劳动者被个体户案”再次引起关注。这一案件,为司法实践回应新型用工模式中的新问题提供了生动范本。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今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事关”道出对就业工作的深切牵挂。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离不开法治的力量。

  为政之道,民生为要。最高法始终厚植党的执政根基,关心关注就业问题,把就业当作民生头等大事来抓,紧密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坚持依法能动履职,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加强司法保障——

  化解涉就业纠纷 畅通职工维权渠道

  今年春节,小阳一家过得格外踏实。

  然而就在一个多月前,小阳和工友们还在为被拖欠的劳务费四处奔走。

  湖北的深冬,温度逐渐走低。为追回劳务费,小阳和10名工友多次讨要,不得已于1月23日来到湖北省英山县人民法院起诉。

  当天,英山法院立案庭开启“绿色通道”当场立案,并迅速分流至速裁团队。下午,经过速裁法官的组织协调和释法析理,这11起劳务合同纠纷适用小额诉讼程序成功达成调解协议。

  欠薪,社会治理的一大顽疾。国务院《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施行4年来,最高法切实落实这一条例,推动各级法院充分发挥简易程序和小额速裁机制功能,降低诉讼成本,快审快结,全面提升欠薪案件审判质效。

  为确保“真金白银”落到劳动者的口袋里,最高法加大涉欠薪案件执行工作力度,推进各级法院畅通“绿色通道”,充分运用“总对总”“点对点”查控系统,强化线上线下财产调查工作,进一步推进交叉执行,有效防止权力、关系、人情干扰,遏制滥用执行权乃至执行腐败问题。

  护“薪”举措成效如何?一组数据可窥一斑:

  2023年,全国法院共执结涉农民工工资案件9.16万件,执行到位金额21.77亿元。

  近年来,为更加公正高效化解“薪”结,深化劳动争议源头治理、多元化解,最高法会同中华全国总工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建立“总对总”诉源治理、多元解纷机制,通过“法院﹢工会”“法院﹢人社”,促推大量劳动争议预防在源头、化解在前端——

  天山脚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与自治区总工会合作,建立“法院﹢工会”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加大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等主体权益保障力度。

  淮河岸上,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安徽省总工会会签《关于建立职工劳动权益保障协作配合工作机制的意见》,建立联席会议机制、通报会商机制、诉调对接机制、司法建议与工会监督衔接机制、合作共建机制,共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长江中游,湖北省“法院﹢工会”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模式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县级以上工会调解组织全面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推动矛盾纠纷前端化解。

  ……

  截至今年5月底,人社部门、工会已有1.98万余家调解组织、3.4万名以上调解员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累计诉前调解劳动争议112.39万件,调解成功92.3万件,诉前调解成功率达83.5%。

  今年1月,最高法先后与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人社部等联合印发《最高人民法院、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作交流会商会会议纪要》和《关于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地法院围绕劳动领域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劳动者权益保障等工作,完善定期会商机制,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畅通调解、仲裁与诉讼、执行衔接渠道,积极履行指导调解的法定职能,切实提升劳动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

  “目前,诉至法院三分之一以上的劳动争议通过诉前调解方式解决,不收取当事人费用,劳动争议解决成本大大降低。”最高法立案庭负责人告诉记者。

  做实司法引领——

  统一裁判尺度 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丈夫陪妻子待产,用人单位是否应该支付护理假工资?

  公司与不负有保密义务普通员工约定竞业限制条款,是否侵犯了劳动者的自由择业权?

  研发人员辞职后拒不与公司办理工作交接手续,是否应该赔偿由此带来的公司损失?

  ……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最高法发布6个劳动争议典型案例,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提供司法指引。案例一经发布,官方新媒体阅读量迅速达到10万﹢。

  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

  2023年以来,最高法联合人社部等多次发布典型案例。除了上述6个劳动争议典型案例,还有13个涉欠薪纠纷典型案例,以及6个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典型案例,推动全社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全国人大代表买世蕊曾向本报记者表示,人民法院发布典型案例,可以有效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形成合理诉讼预期,培养用人单位、劳动者的自觉守法用法意识,具有较高的社会普法价值。

  在发布典型案例之外,今年2月正式上线并向社会开放的人民法院案例库,也是最高法统一裁判尺度、引导正确劳动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如纳入案例库的“隐形加班案”——李某诉某科技公司劳动争议案,审理法院明确以付出实质性劳动和明显占用时间作为线上“隐形加班”的认定标准,确保劳动者不因弹性工时和远程劳动的工作模式而被区别对待,保障了劳动者的休息权和获得劳动报酬权,为解决网络时代具有普遍性的劳动争议新问题提供范本。

  记者了解到,目前劳动人事争议案例已经入库43个,涉及确认劳动关系、解除劳动合同、试用期、竞业限制、追索劳动报酬、工伤保险待遇等多个方面。

  除了充分运用案例库,通过“法答网”平台及时解答下级法院案件审判中遇到的法律适用疑难问题、促进统一法律适用,也是最高法抓实保障就业工作的抓手。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连续两次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期满后用人单位对续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否享有选择权?”

  近日,最高法发布法答网精选答问(第六批),其中一个问题涉及劳动合同争议,也是法答网精选答问发布以来第3个涉劳动者权益的问题。

  对此,最高法民一庭法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答复。该答复明确了在劳动者符合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况下,用人单位负有强制缔约义务,劳动者具有单方选择权的裁判规则,为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撑起了法律“保护伞”。

  农民工权益保护、工伤保险待遇、超龄劳动者保护、经济补偿、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认定……截至目前,最高法已答复劳动争议问题33个,及时有效指导全国法院加强劳动者权益司法保障,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做实“抓前端、治未病”——

  汇聚多方合力 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在我国,“超龄劳动者”的概念并不陌生。据最高法统计,超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每年约5万件涉及工伤认定、社保缴纳等的劳动争议诉至法院。

  “进一步规范超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用工关系。”

  “完善参加工伤保险相关规定。”

  “推进基本养老保险信息查询和权利告知工作。”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随着最高法工作报告内容的迅速传播,致力于解决我国超龄劳动者面临突出问题的“5号司法建议”,受到社会瞩目。

  司法建议“小杠杆”,可以撬动就业“大民生”。

  目前,人社部已采纳该司法建议,正在积极推进明确超龄劳动者劳动基准适用范围和标准、加强超龄劳动者工伤保障、完善养老保险信息查询等一系列务实举措,切实保障“老有所为”。

  实现“抓前端、治未病”,离不开各部门汇聚合力、协同治理。

  为提醒用人单位落实好劳动法律法规,或纠正其违法劳动用工行为,工会及相关单位所适用的《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意见书》和《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建议书》,被简称为“一函两书”。

  今年3月,最高法与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关于协同推进“一函两书”工作的通知》。

  根据这一文件,人民法院和工会将探索建立双向通报和信息共享机制、司法建议与工会监督衔接机制,县级以上地方总工会可以商请人民法院派员开展业务指导,提升工会依法开展劳动法律监督的能力水平。据了解,目前已有27个省(区、市)总工会与同级法院建立了协作机制。

  “协同推进‘一函两书’工作,有利于人民法院立足专业优势,与工会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提高协作质效,推动劳动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最高法与中华全国总工会每年也会对‘一函两书’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通报。”最高法民一庭负责人表示。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争议案件实行劳动争议仲裁前置。“仲裁前置”能够充分发挥调解和仲裁的作用,有利于劳动争议在最初阶段予以化解、及时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如2023年,上海仲裁机构受理案件20.7万件,法院一审案件收案2万件,起诉率降至10%以下。

  但实践中,一旦仲裁与司法的理念和标准不统一,反而容易导致纠纷解决周期延长。

  加强仲裁、司法部门合作,完善裁审衔接和信息共享,是问题的解决思路。

  2022年,最高法联合人社部印发《关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有关问题的意见(一)》。“建立裁审信息比对制度”试点工作,目前已在上海、福建、山东等地展开。

  “法院、仲裁机构通过裁审信息比对,分析裁审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有利于统一法律适用标准,促使更多案件在仲裁阶段解决。”最高法民一庭负责人表示。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是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开展合规整改,让符合条件、可以挽救的涉案企业重获新生,有利于从源头保障劳动者就业、减少劳动争议。

  在一起纺织印染企业环境污染案中,涉案企业因超标排污多次被罚,又因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半停业状态,劳动者面临失业风险。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法院会同环保部门促其合规整改、更新环保设备,全面复工复产后,产值同比增长显著,几近压垮企业的债务基本清偿。

  “有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在创业发展过程中,因经营管理不当触犯法律,企业生产经营难以为继。只有保住企业,让企业活下来、留得住、经营得好,劳动者‘饭碗’才保得住、端得稳,民生才能保障好。”最高法刑二庭负责人表示。

  衣食住行、万家灯火,背后是就业有保障、劳动有所得。

  新时代新征程,在担当促进高质量就业工作新使命的道路上,最高法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营造公平就业环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砥砺奋进、贡献力量。(人民法院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