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06:59:09 来源: sp20250104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上海有关部门发布通知,严禁对已出示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的旅客进行强制“刷脸”核验,严禁发生不“刷脸”不能入住酒店问题。这一规定赢得不少点赞,也引发了公众对于收集个人隐私数据的规则和边界的思考。
“刷脸”就是通常说的人脸识别,这一技术在酒店业普遍应用,初衷是为了提高安全性。借助人脸识别技术,酒店可以确保“人证合一”,减少身份证件伪造、冒用等方面的安全隐患。但也有人认为,在现有治理手段和技术条件下,“刷脸”在维护酒店运行及旅客安全方面带来的提升有限,却让一些旅客感到不适,而且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也增加了。强制“刷脸”的必要性,需要进一步探讨。
从乘坐飞机、高铁,到入住酒店、民宿,再到观看演出、赛事,人脸识别确实给管理者和消费者带来了一些便利。然而,人脸信息是重要的生物信息,一旦泄露,对当事人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近几年,多起人脸数据被非法买卖的案件,引发了人们对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的担忧。加强监管,合理确定其使用范围,才能消除人们的顾虑,更好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随着各种数字化技术不断深入日常生活,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着新风险、新挑战。如何确定个人信息收集的边界?如何处理好维护个体权益与合理使用这些信息的关系?判断的关键标尺,应循法治。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个人信息处理者方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因此,收集个人信息应遵循最小必要原则,不仅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还要保障被采集者的知情同意权。
社会治理是个复杂问题,没有简单解决办法,必须在多元利益和各方诉求中找到平衡点。比如,要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应当而且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其实,上海关于酒店入住的新规定,也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区分了具体情形,住店旅客如果没带身份证,可以选择“刷脸”识别核验身份,也可以到派出所开具相关证明。创新方式方法,下足“绣花功夫”,让服务更精细、举措更精准,才能在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同时,更好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07日 10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