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创”,让文化资源从历史中“走出来”

发布时间:2024-12-23 04:02:49 来源: sp20241223

前往乡村调研,增长本领才干;坚守科研实验,勇攀技术高峰……刚刚过去的寒假,许多大学生积极投身基层社会实践,在广袤大地上拓宽视野,且行且思,为社会发展淬炼青春“三色”。  

人民网特别推出“青春在火热实践中闪光”系列报道,特邀大学生代表化身“观察员”分享实践故事和心得感悟,希望广大青年学子在新征程上唱响青春之歌,在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让文化符号搭乘数字技术的东风,去到更广阔的天地……作为大连理工大学“京”戈铁“码”实践团的一员,这个寒假,我跟随团队前往北京调研博物馆和科研院所,努力让文化资源从历史尘埃中“苏醒”,在光影交错里“生辉”。

这次实践之旅,我们探访了故宫博物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文化单位,还走访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技术单位,在倾听文物“独白”、感知历史温度的同时,更加关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数字化文旅建设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科技+文创”融合模式孕育新突破的当下,历史与现实碰撞,带来了更多机遇。数字文创是我们主研的专业领域,希望通过技术集成搭建数字化的桥梁,带领观众穿越时空的界限,直观感知到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

从文物展柜到交互屏幕,从文创产品到前沿技术,我们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奇妙体验里感受历史文化,在脉络清晰的“成长线”中体会人文关怀,在“非遗”传承的极致细节中把握情感联结。我体会到了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也激发了更多创作灵感。

日常生活中,我对博物馆和文创商店“情有独钟”。每当看见文物的衍生文创,都让我心生惊喜。每次驻足,我都会思考文创产品和历史之间的联系,思考如何把“京”戈铁“码”实践团的团队精神和技术优势,更好地融入到文创产品当中。

在实践团中,我主要研究3D建模技术,我希望通过数字化的方式,给予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依托学校校史馆提供的历史图纸资料,我曾经制作了大连理工大学主楼的三维模型,还原主楼的全貌,呈现出主楼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变化。

用创新驱动永无止境的追求,用情怀践行数字文旅的使命。作为实践团不断发展壮大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我看到——从实现AR抗美援朝主题数字化文创,到利用NFC技术展示历年大工校徽、复原历史人物的3D模型……在我们的努力下,更多历史文化获得了“活”起来、“走”出去的机会。

深入火热的基层实践,10万余字的调研报告记录着我们从懵懂探索到尝试创新的全过程。目前,团队累计完成了五篇成果报告,被辽宁省科学技术馆、大连理工大学校史馆等单位采纳。

“做更有意义的事”,是“京”戈铁“码”实践队的使命。我也将不断学习和摸索交互式、数字化技术,努力用更多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宣扬历史文化,践行红色使命,为文旅事业的发展贡献我们的青春力量。

(责编:李依环、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