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交流桥梁 融入大众生活

发布时间:2024-12-21 12:05:18 来源: sp20241221

原标题:搭建交流桥梁 融入大众生活

2024年中国博物馆协会公布的全国一级博物馆名录中,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等5家高校博物馆在列。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高校博物馆数量超过400座。它们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学术研究与社会教育的桥梁。

高校博物馆往往深耕某一特定领域,有着“专而精”“专而尖”的特点,其中的丰富馆藏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中一笔不可小觑的宝贵财富。在当下的文博热中,如何让“藏在深闺”的高校博物馆走出“象牙塔”,走入大众生活,值得思考。

我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05年在通州师范学校内落成,其办苑宗旨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2011年5月,《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中指出,“高校博物馆是为了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由高等学校利用所收藏的文物、标本、资料等文化财产设立并向公众开放,致力于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的社会公益性组织”。《通知》强调“高校博物馆要积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和公众开放”。

目前全国高校博物馆普遍存在人手不足、资金匮乏等问题,面对大众参观博物馆的迫切需求,如何保障观众安全和参观体验、如何不影响教学秩序等,都成了高校的顾虑所在。同时,由于登记备案要求较高,许多高校博物馆只能“望而却步”。

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推动高校博物馆更好地发展?第一,高校和文物部门应加强沟通,建立灵活的备案管理机制,促使高校博物馆更好地融入城市博物馆体系。第二,鼓励高校博物馆科学设置岗位,健全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和留住更多人才从事博物馆工作。第三,固定开展公众开放日活动,引导公众预约、有序参观。第四,积极组织校内学生和文博爱好者进行志愿服务,提升博物馆的认知度和公共服务能力。第五,积极开发文创衍生品,“以馆养馆”维持日常运营。第六,不断提升公众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利用政府资助、公益支持缓解资金紧缺问题。

总之,高校博物馆应处理好教学科研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关系,探索出一套切实有效的机制体制,让高校博物馆敞开大门,发挥其教育功能,更好地向社会敞开怀抱。

(作者:宋燕,系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

(责编:郝孟佳、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