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4:51:29 来源: sp20241215
近年来,不少大学尤其是艺术院校纷纷成立“中国画学院”,不少美术机构接连举办中国画综合展、专题展,为不断强化中国画传承和发展的根基,提供了现实土壤。作为国粹的中国画,早已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和艺术程式。如何在遵从艺术规律的基础上,推动中国画赓续文脉、再铸辉煌,一直是美术界关注的课题。
准确理解中国画的特质,是中国画传承创新的基础。中国画是一种文化性、哲学性很强的艺术,自诞生之初便凝聚着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像传统山水画,作为中国山水文化的结晶,体现着中国人的山水情怀。通过饱游饫看、游目骋怀的观看方式,中国人将山水化为胸中丘壑,再化为纸上乾坤,表达对天地精神和万物生机的体悟。因此,对于笔墨精神,石鲁有过精妙的论述:“故言笔墨,当以意、理、法、趣求之……思想为笔墨之灵魂”。可见,单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中国画的笔墨程式,无法触及笔墨的精髓和其承载的文化精神。只有从中国文化的特质出发去理解、认识、研究中国画,才有可能实现入古出新。
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不是割裂传统的创新。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兴起,西方写实绘画涌入,美术界兴起“改良中国画”运动。但不论是“融合派”还是“传统派”,都是在坚守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推动中国画面貌革新。比如美术教育家潘天寿强调“画内技术”和“画外修养”相互交融,强调学习古代经典对创作中国画的重要性。他的中国画作品,更是将民族风骨融入笔墨精神,开辟中国画审美新境。面对将中国画称为“彩墨画”等狭隘论调,不少有识之士身体力行为中国画正本清源。他们重溯传统,从文化角度深刻理解中国艺术之精髓,探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之内涵,有力推动中国画发展。
今天,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大潮中,蓬勃发展的中国画要真正成为当代中国人精神的滋养,仍需固本培元、夯实根基。
固本培元,首先要守住中国画的文化之魂。对意境、意趣以及人文精神的探究,是中国画与生俱来的优势。传统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形式创造,便是中国文化诗性精神和审美理想的体现。不论是南朝宗炳强调的“山水以形媚道”,还是唐代张璪总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都言明了中国画之“道”,是通向自然和心灵的,即通过观照万物来表达人生态度及生命感悟。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国画滋养精神、慰藉心灵的作用应该更加凸显。深刻领悟中国画之“道”,需要创作者、欣赏者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文化修养——不仅要有艺术修养,更要有广博学识。
固本培元,还需守住中国画的笔墨精神,深入探究中国画的审美追求。中国画的笔墨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理念以及创作者观察世界的方式和审美趣味。比如中国画讲究“形神兼备”。其实,传统中国画有着高超的写实技术,但这种写实不会“为物所役”,而是始终把追求意趣、意境作为终极目的,传世名画《五牛图》等皆是如此。那些只能状物、不能抒情表意的画则被认为太“匠气”。由此,“以形写神”成为千百年来一直影响中国画的创作理念——所写之“神”,既是表现客体的精神气质,也是创作主体的内在精神感知和情感的表达。
因此,中国画创新的难点不在笔墨技法,而在文化认知、胸中丘壑。假以时日,用笔的轻重疾缓、运墨的浓淡干湿等都能掌握,甚至可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艺术格调的高下取决于创作者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境界。面对同样的山水,为什么在不同时代或不同画家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意境?原因就在于画家腹中是否有诗书。只是掌握外在的笔墨形式,很难创作出优秀作品,只有从中国艺术精神出发,将自身理想追求、时代气象与笔墨语言结合起来,才能开创艺术新境。
中国画经历过不同发展阶段,始终不离文脉。新时代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在固本培元的基础上不断汲取时代养分,中国画必将焕发新的光彩。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17日 08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