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银发经济 要推进适老化改造

发布时间:2024-12-21 11:40:44 来源: sp20241221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目前60岁以上人口近3亿;预计到2035年,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我国银发经济规模目前约在7万亿元,占GDP比重约6%;预计到2035年,这一数据将达30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约10%。

  银发经济既有助于解决老年人生活难题,帮助老年人提升生活质量,也有助于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到,要推进适老化改造。包括推进公共空间、消费场所等无障碍建设,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等。如何在适老化改造这个银发经济的重要领域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全国两会期间,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围绕“老”话题,建“新”言。

  全国政协委员李浩

  建设适老化医疗机构 需硬件软件齐发力

  医疗卫生行业与老年服务密切相关,老年照护是重要方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党委书记李浩表示,目前老年人在医疗机构就医还有很多的障碍和不足,建议出台量化的“适老”建设标准,针对老年病制定相应的服务定价机制、建立统一收费标准等,改善和提升老年人看病的体验。

  北青报:据您了解,目前全国医疗机构,特别是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在老年病科方面的建设是什么状况?

  李浩:在人口老龄化的当下,医疗机构设置专门的科室服务于老年群体,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在我国,老年病学科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老年病科在全国医疗机构的开设、床位数的设置,远远供小于求。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这样的需求会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国家层面已陆续出台文件,促进解决老年病防治和科室设置问题。到2025年,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60%以上。各中医医院要设置老年病科并作为独立科室进行建设和管理,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床位数原则上不低于20张,三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床位数原则上不低于30张。

  相信随着支持文件的陆续落地,老年病专科的设立可以跟上我国人口变化带来需求激增的速度。

  北青报:老年病科的设立对医护人员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李浩:基于老年病的复杂性,这一学科需要不同专业的医生形成合力。以望京医院今年开设的老年病科为例,由来自急诊科、综合科、ICU、脾胃科等科室的医生组成新的团队。对于医生而言,在有专门科室的一技之长基础上,还需要具备多种学科综合知识的储备,成为“多面手”。所以老年病科对医生和整体团队的综合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科室的医护汇聚过来后,还需要通过临床进修获得更综合的知识。在培养综合能力的同时,也应有自己的专业侧重点,掌握单项优势。

  北青报:除了建立老年病专科,医疗机构还有哪些举措可以促成建立老年友善医院?

  李浩:我国一直在推进老年友善医院的建设,目的就是为了改善老年人的就医体验,三甲医院更是建设的重点。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老年人在医疗机构就医还有很多的障碍和不足,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

  硬件如无障碍通道、绿色通道,便于老年人识别的标志标识等,这都是我们需要改善的地方。针对老年病科室地点的选择,要缩短诊室与检查、化验及治疗科室的距离,尽最大努力实现“一站式就诊”。

  软件如网上预约挂号给老年人看病带来新的不便,需要通过预留号源、绿色导诊等方式解决等。

  北青报:让老年人获得更好的就医体验,还需要哪些要素支撑?

  李浩:老年友好型医院的建立还需要国家政策保障和多部门通力合作。建议出台量化的“适老”建设标准,让医疗机构能够按规范统一推进;针对老年病,制定相应的服务定价机制、建立统一收费标准;还有国家医保政策对老年病专科的支持等等。当这些配套措施都能有效衔接医疗服务中的各个环节时,老年人看病的体验就能大大改善。

  除此之外,社会科普也很重要。只有通过宣传,让更多的老年人及其家属知晓老年病起病隐匿、多病共存、进展迅速等特征,对老年病科就诊有一定了解,才能避免延误患者治疗。

  北青报:养老照护服务与医疗机构的关联日渐紧密,您觉得目前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社区联动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李浩:目前大多数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已配备相应的医生和护理人员,他们除关注普通疾病外,更主要的工作是承担急症状态下,老年病人向医疗机构输送的急救转运工作。碍于知识技能限制,他们对老年人身体综合性评估、慢性病长效诊治的专业性还难以完全满足需求。

  如果医疗机构能够在早期对患者病情进行干预,老年人将获得更规范的诊断和治疗。养老机构、社区与医疗机构的联动不应只停留在急救层面,与医院老年病科的有效对接,能真正满足老年人“过得好”的心理预期,它也将势必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文/本报记者 熊颖琪

  全国政协委员孙洁

  居家适老化改造 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表示,如何为适老化改造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不能仅靠单一公共财政的投入,也不能简单交给市场解决,要引导和发动更多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可以探索将部分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和服务纳入长期护理保险范围。

  北青报:近几年,您特别关注适老化改造的问题,春节期间还去往北京的一些街道、社区养老机构开展实地调研。目前的适老化改造与需求之间有何差距?

  孙洁:适老化改造是全国政协社法委民主监督的5年计划。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因为中国之前是一个人口结构比较年轻的社会,所以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制度保障、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准备没有那么充分,很多都比较滞后,还没有跟上人口老龄化进程,满足不了老年人对生活环境宜居的需求。现在跟老年相关的衣食住行等等环境都需要进行适老化改造。

  北青报:您在调研中具体发现了哪些问题?

  孙洁:如何为适老化改造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就是当前适老化改造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社会适老化改造的需求巨大,在当前财政收支紧平衡的情况下,仅靠单一公共财政的投入难以负担。但简单交给市场解决适老化改造,不符合现在未富先老社会老年人收入水平普遍偏低的实际情况。

  现在适老化改造的政策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体系。改造的主体、内容、对象、需要的资源和运行机制不是很清晰,政府、企业、家庭对开展适老化改造还在摸索,很多还处于观望状态。

  这几年,适老化改造的进度有所提升,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家对适老化改造的理念了解不够,对改造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充分,政府、社会、市场、家庭、个人对如何开展适老化改造、各自应该承担何种责任也缺少共识。

  北青报:要解决资金支持问题,您有什么具体建议?

  孙洁: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适老化改造。在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还需要引导和发动更多力量参与。可以通过政府的基本补贴引导多方资金的投入,采取政府补助、家庭个人出资相结合的方式,按照改造对象的意愿和需要,增加改造项目和内容,开展局部或全屋适老化施工改造服务,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要。

  目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仅覆盖上门护理服务,涉及提升家庭养老能力的适老化改造、康复辅具租赁等内容尚未纳入保险范围。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长护险制度的全面开展和补贴范围的扩大过程中,探索将部分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和服务纳入保险范围。

  还可以探索设立适老化改造慈善基金,发动和引导慈善组织和企业等社会力量以捐资、捐物、减免费用等方式支持适老化改造。

  目前一些地区提供财政补贴来对家庭或者社区进行适老化改造,但大部分都只能满足基础需求。建议建立健全多渠道改造资金筹措机制,逐步丰富家庭适老化改造的项目和内容,适当提高改造标准,实行差异化的政府资金补贴办法,在确保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全覆盖的同时,逐步有序扩大实施范围,推进老年人“居有所安”。  文/本报记者 董鑫

  全国政协委员张金英

  养老机构适老化升级 需留住基层专业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张金英表示,碍于传统观念以及机构养老相对较高的收费标准,目前大多数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失智老人多选择居家养老。她认为,失能失智老人缺乏科学照护的根源在于基层专业人才缺失,建议完善薪酬评定调级机制,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

  北青报:目前我国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总体情况如何?

  张金英: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因为传统观念以及机构养老相对较高的收费标准,目前大多数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失智老人多选择居家养老。这不仅加重了家庭成员的照护责任,也导致老人难以获得更专业的照料,无形中增添了家庭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是目前很多失能失智老人家庭的写照。

  北青报:失能失智老人缺乏科学照护的根源在哪里?如何培养和留住养老方面的专业人才?

  张金英:根源在基层专业人才的缺失。原因很多,如职业本身高强度的工作量对从业者身心的考验;社会对职业的认可度影响个体从业的意愿;低就业门槛、低待遇与晋升通道的狭窄等等。

  要培养和留住养老人才,首先应当鼓励各级各类高校、培训机构开设养老照护、老年护理等专业,充实专业人才队伍。还要完善薪酬评定调级机制,制定职称评定标准,出台社会福利、积分落户等激励办法,让人才能够愿意来、留得住。

  北青报:今年您提出建立多层次的照护服务体系,即由政府主导完善,家庭、医院、养老院、社区等社会力量与政府共同参与的全链条养老体系。您认为,各方都应承担哪些责任?

  张金英:首先需要明确,对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一定是多方责任共担的,缺一不可。从政府层面来说,需要出台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引导;对于社会提供的专业化服务,需要由政府和家庭共同出资购买,减轻失能失智老人家庭负担。机构和社区层面,应充分利用资源,设计针对不同家庭、不同程度失能失智老年人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方案,提供专业的人员和帮扶措施。

  失能失智老人家属,除了应当承担相应比例的服务购买费用,学习一些简单而基础的护理技能也是他们应该做到的。

  还可以建立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信息平台。由政府相关部门、医疗机构提供的数据作为支撑,指向失智老人家庭潜在需求,由家庭成员完善需求表达,社会专业机构分析需求并推送服务,接受评价和监管。  文/本报记者 熊颖琪

  声音

  如何在“养老”的同时还能“享老”?

  我国的养老事业不仅要实现老有所养,更要让老年人享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随着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稳步推进,如何在“养老”的同时还能“享老”?多位全国政协委员都提出了建议。

  老年旅游是银发经济的潜力产业。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秘书长金永伟认为,老年人旅游市场近年来逐渐活跃,但现在文旅市场对老年人来说有一条“数字鸿沟”。不少公共场所和景点缺乏便捷的适合老年人预约、购票、入场的非数字化手段,民航、铁路、酒店、旅游出行平台等也缺乏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模式。建议全国各免费开放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公园景点等公共文旅消费场所,除节假日和场馆接待人数饱和的情况外,一律免除线上预约制度,设置老年游客专门入场通道,60周岁以上老年人凭身份证或社保卡“一证(一卡)通行”。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渝中区副区长高琳注意到,现在“适老”、“享老”消费业态比较单一,大部分为助餐、助洁、助浴等,康复、文娱项目较少,全国范围内能够提供上述3项以上服务的社区居家养老机构不足40%。运动保健、老年教培等适老业态不足。她建议发展银发健康管理,开发健康信息档案、健康体检、健康干预、慢病管理、健康咨询等服务产品。发展银发教育,依托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开设职业教育和兴趣教育,同时大力开发与老年人密切相关的网站、App等。

  文/本报记者 董鑫 熊颖琪

  本版供图/受访者

  本版统筹/刘晓雪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