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牵挂暖人心

发布时间:2025-01-01 20:50:56 来源: sp20250101

  “老百姓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办好。”

  “农历新年是龙年,龙在中华文化中有着勇敢奋进、活力无穷、吉祥如意等多重寓意,寄托着美好的愿景。大家对新的一年要充满信心,把日子过得更好。”

  2月1日至2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深入农村、历史文化街区、革命纪念馆考察调研,给基层干部群众送去党中央的关怀和祝福。

  春节里有万家团圆,更有万千牵挂。党的十八大以来,每逢新春佳节,习近平总书记都会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察民情、听民声、看变化、谋发展。

  心之所向、行之所至,心系基层、情系人民。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春足迹,能深切感受到人民领袖至深至厚的情怀,感受到伟大政党矢志不渝的追求,感受到基层干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脉动。

  新春·牵挂

  “新春佳节,我更牵挂基层的干部群众”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从曾经“瘠苦甲于天下”的甘肃定西,到千里冰封的内蒙古大草原;从革命老区延安,到红色圣地井冈山;从霜天寥廓的张北草原,到崎岖难行的大凉山……路远山高,长途跋涉,习近平总书记一年又一年的新春足迹里,饱含着对人民群众的深情牵挂。

  牵挂里,有父老乡亲。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考察调研,临别时,乡亲们依依不舍簇拥着总书记,齐唱苗家留客歌。

  淳朴的乡亲,浓厚的乡情,让人不由想起2014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一席话:“我这个人是有农村情结的,1969年1月到陕北插队,老百姓帮助我,他们有什么吃的都给我送一点,那个时候谁送我一碗酸菜,我就觉得今天生活又改善了……”

  “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对贫困有着切身感受。”“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

  2013年腊月廿三,甘肃定西元古堆村格外寒冷。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民马岗家,从墙根水缸里舀起一瓢水,尝了尝,苦咸水的滋味让他眉头紧锁。“党和政府会关心和帮助大家,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就在这次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来到引洮供水工程工地现场,叮嘱当地和随行的有关国家部委负责同志说“民生为上、治水为要”。

  牵挂里,有受灾群众。

  “我今天到山西来,主要是关心去年灾情对大家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2022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省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虽然这次灾害很严重,但在党和政府关心帮助下,有你们的自力更生,很快把灾后重建和秋冬补种工作抓了起来。看了你们村,新建的房子质量很好,补贴也到位,老百姓家里年货备得足,很有年味,我心里有了底。”

  2023年7月底8月初,华北地区极端降雨,引发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天津东淀蓄滞洪区大片土地被淹。

  2月1日,赴天津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一下列车,就来到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现场听取天津全市及西青区受灾情况介绍,走进大棚察看蔬菜长势,向菜农详细询问大棚修复和蔬菜补种、销售等情况。

  “看到大家生产生活已经基本恢复,温暖过冬有保障,感到很高兴。去年以来,我国其他一些地方也遭受了洪涝、台风、地震、山体滑坡、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我都时刻关注。”习近平总书记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工作进一步做细做实,把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安排好。”

  牵挂里,有老区人民。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时指出:“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我们要永远珍惜、永远铭记。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牵挂里,有基层一线劳动者。

  201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北京的地铁施工现场、派出所、环卫站、出租客运公司,向节日期间坚守工作岗位的各条战线劳动者致以节日的问候。2019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结束北京市前门东区看望慰问乘车返回途中,临时下车来到位于前门石头胡同的快递服务点,看望仍在工作的“快递小哥”等劳动者,了解他们工作和生活情况。

  …………

  “新春佳节,我更牵挂基层的干部群众”“我的心同大家、同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始终是连在一起的”。

  一声声问候,一句句嘱托,无论走到哪里,初心使命映照在考察调研的细心询问里,枝叶关情贯穿于治国理政的生动实践中。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看望儿童福利院的儿童,指出对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共同努力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在贵州贵阳,关心食品安全问题,在超市熟食区,叮嘱“一定要注意食品卫生,标明生产日期,不能卖过期食品”;在冷鲜区,询问冷链储运情况,要求对当天没卖出去的冷鲜肉采取相应处置措施。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领袖来自人民,心里装着人民,懂得人民盼什么,群众要什么。

  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习近平同志在《心无百姓莫为“官”》一文中写道:“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心系百姓“小事”,心怀“国之大者”,“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大家要共同努力,把这些事办好。”

  最深的牵挂,最大的担当。

  2016年春节前夕,在江西井冈山,贫困户张成德的老伴拉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手说:“感谢您来看我们,您可是国家的当家人啊。”

  总书记接过话茬:“是人民当家作主,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帮你们跑事的。”

  一问一答间,见证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

  新春·传承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除夕和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万家团圆、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沐浴着优秀传统文化之光,春节里有天伦之乐、生活之美,也在一代代人的传承发展中沉淀着“何以中国”的深厚底蕴。

  2月1日,天津古文化街,鼓乐铿锵,舞龙、舞狮表演热闹,喜气腾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天津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韵味的城市,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异彩。”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每逢新春佳节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不变的主题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深情礼赞中华传统文化中生肖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辛丑牛年前夕,总书记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兔被称为瑞兔、玉兔,代表着机智敏捷、纯洁善良、平静美好。”癸卯兔年前夕,总书记指出,“希望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像动如脱兔般奋跃而上、飞速奔跑,在各行各业竞展风流、尽显风采。”

  …………

  在生肖文化里感知文明智慧,在传统美食中寄寓新春祝福。

  2019年2月,北京东城区草厂四条胡同,朱茂锦一家人正在包饺子,习近平总书记加入其中,边包饺子边聊家常,连包了4个茴香馅饺子,总书记笑着说:“我家里也爱包茴香馅的。多年来因工作关系我没包过饺子了,你们看,越包越好。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越过越好!”

  打糍粑、炸年糕、包黄粑、做年馍……中华饮食文化延续至今,造就了多样风物,融汇了南北风味,共同汇聚成960多万平方公里上的新春味道。

  走亲戚、送年货,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传递着真挚情感。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梁家河村看望村民,给乡亲们送上他自己出钱采办的年货。

  201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神山村。村里,家家都忙着准备年货,总书记每到一处,都向乡亲们问好,还给贫困户送去年货,给孩子们送去书包,祝家家都把年过好。

  大江南北,张灯结彩,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烘托出年节氛围。

  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乡),传统的“五畜祈福”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按照蒙古族习俗,用无名指蘸上用银碗盛着的鲜牛奶弹了三下,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畜兴旺,人民幸福安康。

  在云南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习近平总书记按照当地风俗,拿起鼓棒,敲响三声佤族木鼓,祝福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不同的年俗,源自相同的文化根脉,铸就坚定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文脉绵延不绝,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好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其中之一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天津古文化街,古色古香的街道流淌的是光阴,传承的是文化,浓缩着时代新貌。

  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沿街步行,先后走进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果仁张、泥人张、杨柳青年画等特色店铺,总书记问品种、问客流、问价格,掏钱买了几盒麻花和栗子羹,感慨一代代接续的工匠精神,让文脉得以绵延不息,对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提出明确要求。

  西安城墙内外,既有千年古都的历史风华,又有现代城市的流光溢彩。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登上西安城墙,听取了西安城墙保护工作情况介绍,观看了城墙保护状况。这座城墙,经历了从军事防御设施,到城市公共空间、文化空间的变迁,完整贯通的城垣与现代生活相融共生。

  青砖黛瓦的平遥古城,历史厚重,古韵新生。

  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平遥古城。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晋商文化内涵,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沿街巷察看古城风貌,了解当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开展特色经营情况,总书记指出,要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保护好推光漆器等文化瑰宝,把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发扬光大、推向世界。

  既要保护好物质文化遗产,也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考察时,自己花钱买下一双当地群众做的布鞋。“唐昌布鞋”非遗传承人赖淑芳说:“传统手工艺搭上了乡村振兴快车,布鞋销量不断翻番,还带动村民就业。”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贵州化屋村,充分肯定苗绣、蜡染等特色产业。“苗绣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总书记勉励大家,一定要把苗绣发扬光大,这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发展好了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新春·发展

  “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常怀忧民、爱民、惠民之心”

  2月1日,在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习近平总书记同村民杜洪刚一家人拉家常,一笔一笔算灾情损失和灾后生产发展、就业增收账。

  最是牵挂暖人心。习近平总书记说:“国泰民安,民安才能国泰,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时刻记挂着大家的安危冷暖,也希望乡亲们依靠自己的双手重建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新时代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

  “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这个宏伟而又朴素的目标,就体现在一串串新春足迹里。

  一颗红红火火的苹果——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村,特意坐上越野车去看山梁高处的苹果园,嘱托大家:“一定要坚定地把苹果产业抓下去。”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延安的苹果产业链串起万千小农户,融合农业与文旅,在新时代长成了“摇钱树”,如今已是延安农业第一大特色产业,老区的乡亲们从苹果树上“摘下”小康生活,吃上了“产业饭”“旅游饭”。

  一颗苹果,是我国广大乡村地区推进产业振兴的缩影,习近平总书记对此牵挂在心:

  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强调要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步伐,探索一些好办法,帮助农牧民更多分享产业利润效益,真正同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在河北张家口,指出要把扶贫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

  牢记嘱托加油干,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在产业带动、就业拉动下,农民收入保持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91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6%。

  一条焕发新生的胡同——

  “这是什么时候改造的?”“老住户都搬回来了吗?”“社会车辆进不来吧?”

  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北京草厂四条胡同。老北京新气象,老胡同新生活,在这条过去居住条件较差、改造后大为改善的胡同里,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十分关心老城区和棚户区改造,就是要让大家居住更舒适、生活更美好,解决好大家关心的实际问题,让大家住在胡同里也能过上现代生活。”

  从住有所居到居住更舒服,群众居住情况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春考察的重要关注点。据统计,2023年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7万个、惠及居民897万户,共完成投资近2400亿元。

  “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常怀忧民、爱民、惠民之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民生事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贯彻好新发展理念。

  “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我们国家再往前走也要靠自主创新。”

  2015年2月,正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总书记强调,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科技人员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责任和创新自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国际科技发展制高点,努力多出创新成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多作贡献。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期间,亲切会见了“中国天眼”项目负责人和科研骨干,听取“中国天眼”建设历程、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等情况介绍。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科技为先,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和中坚作用。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江西生态秀美、名胜甚多,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昆明市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详细询问滇池保护治理和水质改善情况。总书记指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的此次天津之行,贯穿着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深邃思考——

  “希望天津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勇担使命、开拓进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

  “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

  “天津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保障居民安居乐业作为头等大事,逐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兜牢民生底线,让人民群众不断有新的获得感”;

  …………

  扎实推进,笃定向前。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新春·希望

  “我们靠实干创造了辉煌的过去,还要靠实干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春节是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总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憧憬。”中国人过年,过的是岁序更替的“时间之年”,也是展望未来的“希望之年”。

  2020年1月,刚刚结束开年首访的习近平总书记从缅甸回国便直接前往云南考察,向全国人民拜年。此时的中国,正铆足了劲,决心再用一年时间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

  司莫拉佤族村,一个佤寨农家院落里,展开了一段畅想幸福生活的对话——

  “脱贫了,还有什么需要提高改善的吗?”

  “希望老人晚年过得再好一点,两个小娃将来找份好工作,就心满意足了。”

  家家都有小,人人都会老。“一老一幼”牵动万千家庭,关乎民生福祉。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餐厅鸿瑞园店,考察了解社会化养老情况。总书记端上一盘热气腾腾的饭菜,走到杨林太老人面前,轻轻送上,请他用餐。

  在百姓家中,与老人话家常、问冷暖,跟孩子谈成长、话未来;在社区,了解老人养老、儿童教育情况;走入基层卫生机构,细致询问老人看病就医是否困难;走进学校课堂,细心叮嘱孩子们保护好眼睛,好好学习。

  用心用情,抓紧抓实。新时代以来,一项项惠民生、暖民心的务实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实现小康这个中华民族千年梦想,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我们靠实干创造了辉煌的过去,还要靠实干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2年春节前夕,汾河两岸瑞雪纷飞。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风雪严寒来到山西省临汾市,进山村、访农户,总书记对乡亲们说:“下一步,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已经开启,我们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迈步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2020年,贵州省剩余的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021年春节前夕,在曾经是深度贫困村的化屋村,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对乡亲们说:“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干部群众视频连线时指出,希望大家继续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乡村振兴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一起迈向共同富裕,生活越过越红火。

  建设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一家一户、一村一寨,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春希望,展现的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大情怀。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方方面面都要强起来。”

  ——在高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方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造就更多的合格人才、创新人才。

  ——进企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访社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

  …………

  殷切的期盼,深远的擘画。

  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在我们身边发生,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又是一年新春时,神州大地自信自强、充满韧劲,一派只争朝夕、生机勃勃的景象。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节前我们加大了蔬菜等农产品供应,确保数量充足、品种丰富、质量放心、价格稳定,让首都群众开开心心、安安心心过大年。”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总经理张月琳说。

  过去一年,化屋村苗家姑娘何兰成立的公司卖出了3万斤小黄粑、1万斤小黄姜、100余套苗绣,营收近30万元,她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铭记于心,“希望家乡变得越来越好,人气越来越旺,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一场名为“感恩的心、家的故事”的活动在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举行。孩子们和慰问工作人员载歌载舞,喜迎新春到来。“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让生活在咱们院里的孩子,都能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儿童福利院院长米红瑞表示。

  临近春节,在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餐厅鸿瑞园店,前来就餐的老年人络绎不绝。老人们的用餐费用十年如一日不曾上涨,饭菜品质也一如既往保持高水准。“餐厅不仅为老人们提供日常就餐服务,还会在春节等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各类助老慰老活动,让老人们快快乐乐过好年!”餐厅负责人说。

  …………

  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多中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踔厉奋发、勇毅向前。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9日 03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