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17:37:44 来源: sp20241223
光明日报评论员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现代化一直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有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国际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放眼神州大地,智能高铁跑出全球新速度、5G加速赋能千行百业、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祖冲之号”问世,体现着创新力量的汹涌澎湃;纵观国际市场,国产大飞机C919、国产大型邮轮、外贸“新三样”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特高压输电走在世界前列,凸显出科技大国的欣欣向荣;仰望浩瀚星空,“墨子”传信、“北斗”组网、“嫦娥”探月、“天眼”巡空,让中华民族跨越千年的哲思与梦想照进现实。这些科技成果与突破,共同见证着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不断拓宽的高度、广度与深度。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融入我国45个国民经济大类;借助药物分子大模型,科研人员将先导药的研发周期从数年缩短至1个月;在北京中关村亦庄园,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设立3年多来,测试里程已近3000万公里,提供常态化出行与生活服务超1160万人次……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项项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正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汇聚为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动能。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3.3万亿元,是2012年的3.2倍,居世界第二位;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4%;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居世界第一;基础研究投入从2012年的499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2212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从4.8%升至6.6%,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类脑芯片等前沿方向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随着科技投入持续攀升,我国科技整体实力显著提高,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12位。鲜活的数据,彰显着我国全力奔向科技强国的有力步伐。
近年来,从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143项政策措施,再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密集出台,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提供了制度保障。未来,更要全面发力、多措并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培育创新文化,不断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参与创新的良好风尚,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相信,我们定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奋勇前行、力争上游,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6日 04版)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