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09:03:20 来源: sp20241223
第74集团军某旅二连组织野营拉练。曾庆丰摄
在第74集团军某旅“生死在一起连”荣誉室一隅,陈列着3块不同寻常的石头。
这是连队指导员参加旅里“探寻红色血脉”活动时,从远在辽宁的白台山7号阵地战斗遗址带回来的。
不久前,该旅遴选官兵组成“探寻红色血脉”小分队,一路行程两千多公里,沿着部队创建发展的历史路线寻根溯源。3块大石头、一袋泥土,被“生死在一起连”指导员安放在随身携带的行李箱中,跟着他辗转数地,从北方来到南方,继续见证这支部队的成长与荣光。
跋山涉水,这支小分队在纪念馆的文物里寻找先辈踪迹,在前辈英雄的家中聆听他们讲述战斗故事,走到部队曾战斗过的阵地,现地感受前辈的战斗精神……一路走来,他们究竟找到了什么,又带回了什么?
“这场阻击战打出了一支部队的精气神”
脚下是浓密的杂草,旁边是一片庄稼地。不远处的村庄,一座座房舍排列整齐,乡村公路穿行其间。在那些白色和蓝色的房顶下,乡亲们过着安宁又繁忙的日子。
历史,就在脚下。75年前,就在这个小山岗上,一支部队在伤亡近半的情况下,连续19次击溃了10倍于己的敌军。六天六夜,炮火浓烟滚滚,沙石纷飞,阵地得而复失,又失而复得……
如今,在温和岁月的滋养下,这块土地早已变了模样。“探寻红色血脉”小分队根据地图走到附近,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来到了白台山7号阵地战斗遗址。
“这能叫山?”中士李智望着眼前的小山岗脱口而出,“听历史故事、看影像资料,都不如走到现场震撼。我一直以为,我们的前辈守的是一座山。来了才知道,这个地方只比平地高出十几米。”
1948年9月,辽沈战役爆发,战役的关键是打锦州。塔山位于锦州、锦西之间。这支部队的前身、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第12师36团奉命坚守塔山地区的白台山一线阵地,与其他兄弟部队一起,阻止锦西、葫芦岛的国民党军11个师对锦州增援。
白台山7号阵地,就是一个光秃秃、孤零零的小山岗。国民党军用飞机炸、舰炮轰,重炮轮番攻击,阵地上地堡被掀飞,掩体被炸塌,交通沟被填平,焦土被炸翻面……36团官兵浴血迎敌、顽强作战,打退敌人一次次进攻,死守不退。战斗结束,36团被授予“白台山英雄团”荣誉称号。
“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这场阻击战打出了一支部队的精气神。”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中,“白台山英雄团”荣誉战旗作为百面战旗之一,接受了习主席和全国人民检阅。
炮火硝烟中走来的“白台山英雄团”,如今换羽新生为第74集团军某旅,白台山阻击战成为全旅官兵人人耳熟能详的一段历史。
“前辈们的荣誉是从战场上得来的,‘白台山英雄团’的传人未来也要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李智踏上白台山7号阵地战斗遗址,心中热血沸腾。他脚下的土层里,就有“白台山英雄团”前辈流过的鲜血和炮弹轰炸的焦土。
曾经,李智在比武竞赛上拿过名次,出国维和时面对过枪林弹雨。但是,此时此刻,他觉得“与前辈们比起来,自己那些阅历似乎不值一提”。
战场打赢,才是一名军人真正的骄傲。像是被一把神奇的“火镰”点燃了血性,李智坚信,“未来战场上我的战位请放心”。
去往白台山路上,一级上士侯东海惦记着自己不久后要参加的“装甲兵专业驾驶特级”考试。当兵16年,荣立3次三等功,手中的各种证书一大摞,但他心里的恐慌感更强了,时时处处想着要给班里年轻战友“打好样”。
此次探寻白台山战斗遗址,一到阵地,侯东海就陷入了沉思:“白台山一战,涌现出朱贵班长等许多战斗英雄。如果是我带着一班战士,迎接这场战斗,现在的我们能不能经得起战场的考验呢?”
参加“探寻红色血脉”活动回来后,侯东海直奔驻训场。战友们发现,侯班长的脸上多了一份凝重感,对每一个训练环节都抠得更细了。训练时,步战车内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他带着班里战友们在车里一钻就是一天,全身没有一处是干的。
当班长,上了战场不仅要对胜负负责,也要对战友们的生命负责。侯班长说:“带着他们上战场,就要打得赢,带得回。”
“要让老班长相信,我们一定会把他的精神发扬光大”
“那时候,战友们见了面,互相问候的头一句话就是‘你还活着呢’。”92岁的老兵仇福林说,“上战场就是准备去拼命的,没有一个贪生怕死。”
参观完辽沈战役纪念馆,“探寻红色血脉”小分队来到辽阳,看望老英雄仇福林。仇老是原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第12师36团2营6连一名通信员。因为在白台山阻击战中战斗英勇,战斗结束后,6连被授予“英勇善战连”荣誉称号。
亲眼见到辉煌战史中的前辈,对许多官兵来说还是第一次。大家用敬慕的眼光望着老英雄。仇福林则像看自己孩子一样,望着这些充满朝气的年轻军人。
茶几上,摆着仇福林年轻时一张英姿勃发的军装照。打白台山阻击战时,他才17岁。国有磨难,青年觉醒也早。如今17岁的青少年,都在校园里学习。而那个年代,许许多多像仇福林一样的年轻人,已经加入到人民军队的行列,拥有自己的信仰,为了国之未来,站到了战场上。
“那是一场没有胜算却最终胜利的战斗。六天六夜,敌人对我采取立体进攻,前辈们是拿命在阻击。”二级上士彭七星是6连一名班长,是“英勇善战连”根正苗红的传人。当他把“英勇善战连”连旗拿到老前辈面前,老人激动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老英雄用手轻轻抚摸连旗,又紧紧把脸贴在连旗上。
彭七星向老英雄汇报了连队建设发展的现状。得知部队已经换装最新式步战车,老英雄连连赞叹。
在塔山阻击战纪念馆,彭七星看到了94式75毫米山炮;在辽沈战役纪念馆,他看到了M2式勃朗宁重机枪。以前,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来源五花八门,性能参差不齐。就是用这些并不先进的装备,我军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
“现在,我们的武器装备更先进了,装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更应该把老前辈那股不服输、不怕死的英雄气传承下来。”彭七星深有感触地说,自己要把前辈的故事,讲给班里的战友们听,尤其是刚下连的新兵们。前辈的故事值得更多后辈知晓,他们的精神值得更多后辈学习。
在塔山阻击战纪念馆陈列柜里,“生死在一起连”的“毛金奎班”班长自光勇看到了前辈毛金奎的立功喜报和勋章,十分激动。
当天的纪念活动结束以后,自光勇独自走进纪念馆旁边的烈士陵园。他逐个墓碑寻过去,终于在第二排第一个找到了毛金奎的墓碑。
自光勇用手把墓碑上的落叶拨掉,打开随身携带的水壶,用清水把墓碑上的尘土洗去。
在毛金奎墓前,自光勇与班里战友连线,全班在线为老前辈扫墓、献花,一起重温战斗故事。
塔山一战,英雄毛金奎只身抓获多名俘虏。“以前,我们班里人都知道老班长的故事,但是从没觉得离英雄那么近。站在他的墓前,读着墓碑上老班长的事迹那一刻,作为‘毛金奎班’后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一下就上来了。”自光勇说道。
得知老班长的后人就在辽宁,自光勇坐上高铁专程赶到本溪。见到身着军装的自光勇,毛金奎的儿子毛建凯激动得就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一般。他慷慨地拿出父亲的立功喜报和证书等文物,郑重地交到自光勇的手上:“父亲这些荣誉放在连队保管,意义更大些。”
“红色文物故事里,有我们联结血脉的纽带。作为‘毛金奎班’的后人,我们有责任讲好他的故事、传承好他的精神,继续他的战斗人生。”自光勇说,等下次休假,他要再去给老班长扫墓,看看老班长的家人,“要让老班长相信,我们一定会把他的精神发扬光大”。
“就像一棵树一样,树根提供滋养,树叶同时也在提供能量”
在部队前身的诞生地——天福山起义纪念塔,小分队现地组织强军故事会,“生死在一起连”指导员连线了全连官兵。这次,他讲起红色故事,更加生动传神、绘声绘色。
对他来说,参加这次“探寻红色血脉”活动,是开展教育的良好契机,也是一次难忘的自我教育。“当自己理解了、心有所感了,讲给战友们听的时候,能组织的语言也就更多了。”他说。
2017年,这名年轻的军官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分配到旅里。这一年,也是该旅开启转型之年。血脉基因里的战斗精神,让这支部队换羽重生、重获荣光。从此,他与这支部队的成长紧紧连在一起。
具有光辉战斗历程和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部队,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来到旅里这6年,他每一年都有不同的感受和转变。
这名年轻的指导员发现,与其说他在努力改变别人,不如说部队一直在改变他。
这次在辽沈战役纪念馆,满头白发的志愿者声情并茂地讲解战斗故事,引得他和战友们侧耳倾听;在老英雄常文芳家里,老人那句“下次来,可就见不到我了”,令战友们掉了泪;在白台山7号阵地战斗遗址上,官兵把土刨开一层又一层,捡起厚土下的石头,放进背包里……当历史变成“鲜活”且“有血有肉”的存在,无形中已经成全了“追寻”的意义。
2001年出生的下士尚见雨是“探寻红色血脉”小分队里最年轻的队员。“真要让我们上战场,我们也会像前辈一样永不退缩。我相信,我们可以!”他说。
都知道侦察兵训练狠,尚见雨却觉得“每一天都很刺激很热血”。平日训练,他奋勇争先;演训场上,他胆大机智、敢打敢冲。入伍第4年,他已经当上了班长。2022年,尚见雨参加集团军侦察尖子专业集训比武,获个人第二名,荣立三等功。2023年,他带领战友们夺得了旅里练兵比武竞赛优胜班组。该旅“龙虎榜”最上面,“侦察尖兵”尚见雨的照片分外醒目。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就像一棵树一样,树根提供滋养,树叶同时也在提供能量。”2311公里,一路探寻红色血脉,每一个停下脚步的地方,都让尚见雨记忆深刻。谈到这一路的收获,这名00后士兵说:“我们要传承好部队优良传统,把自己锻造成一把可以为祖国冲锋的利剑。”
“探寻红色血脉”小分队和96岁的老英雄常文芳作别,大家非常想听老前辈再说点什么。二连指导员努力抓取老人不断重复的含混词句。后来,他听清楚了,老英雄说:“这些年轻人,就是我们的希望啊!”(陈晓杰 罗彬)
(责编:陈羽、王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