迩多携新书回到艺术现场

发布时间:2024-12-27 15:52:33 来源: sp20241227

  迩多携新书《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回到艺术现场

  从文艺复兴到当代艺术,从欧洲到北美,回到作品的诞生地。在上海书城重装开放之际,迩多带着最新作品《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与读者见面。

  这是一本关于博物馆与旅行的书,跨越了5个世纪,8个城市,不同的艺术流派。人们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浏览艺术家一生的创作,目睹他们的犹豫、疯狂、诚实和坚定。但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模仿他们的创作,那是时间、生命经验和思维体系的产物。看作品,最后还是看自己。在作品中找到自己,人能够感受到被懂得的幸福,这种对照和关怀,给予人们继续生活的勇气。

  迩多和好朋友祝羽捷,同为出版作家和策展人。在现场,与读者分享了艺术,旅行,写作,和那些闪光的瞬间。

  主讲:迩多

  策展人、创意公司创始人、文学硕士。混迹艺术、广告、媒体、影视行业。曾联合策划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亚洲艺术节等文化项目;出版《余兴派对》等作品。

  嘉宾:祝羽捷

  写作者、策展人、文化学者,毕业于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策展与批评专业,复旦大学博士候选人。策划多个当代艺术展,著有《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等。

  祝羽捷: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你能明显的看到作者有一个很深的用意,就是选择了8个城市和8个艺术家的关系。你是如何选择和考虑的呢?

  迩多:首先这8个城市的选择,第一个标准是选择我喜欢的艺术之都;第二个标准,我想串联起一条艺术史的时间线,从文艺复兴到当代艺术。他们虽然看似8个不同的城市或者是8个不同的艺术家,但是把线索串联起来是整个艺术史的发展脉络。所以我会选择在这个基础上去选择艺术家;针对每个艺术家,我就选择了他创作力最旺盛的那几个篇章。

  祝羽捷:伟大的城市能孕育伟大的艺术,诞生出伟大的艺术家。作为一个旅行者,你在旅行的途中你会有这种深切的感受,艺术家的存在或者艺术家曾经在这生活过,会对这个城市有什么影响?

  迩多:艺术家通常会成为我去探索一座城市的线索。可能当下大家去去旅行或者看展览前都会去做很多攻略,但对我来说这像是严重的剧透。所以我更信赖艺术,并且只是一个大方向,细节一定留给自己去发现。同时,每次我都不那么贪心。我不可能一次把整个佛罗伦萨逛完,所以我可能每次只逛一个部分,或者某个艺术家的几件作品。在书里,米开朗基罗这章就是关于他和佛罗伦萨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从石头雕刻花园,美帝奇宫,直到他离开佛罗伦萨再回来,到最后他的整个生命轨迹是什么样子。我有个朋友把这个路线连起来,就成了一张佛罗伦萨的艺术地图。在不同的时空,沿着艺术家走过的路,种互相交织和呼应的彼此的感官体验,是挺有意思的方式。

  祝羽捷:我记得读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的时候,他就说任何一个艺术的爱好者都不满足于在家翻画册。我平时是很宅的一个人,只有去看美术馆看艺术,才能鼓励我就是一次的去办签证,经历一系列的很复杂的手续,也想问问迩多,你这么长时间作为一个旅人,然后经常在旅途中你很多时候去看美术馆去看展览,你会经历一个怎样的准备的过程,然后在整个的这样一个过程里面,会不会就是超出你的预期?

  迩多:经常收获意外的惊喜。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会建议大家不要有太多的设定,不要被被太多的二手经验遮蔽。一些网上的攻略,作为生活方面或者是城市路径上的指南可以,但是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一定要留给自己。第一次如此珍贵对不对?如果没有了探索和发现的乐趣,所谓的看展览,很多时候就变成了照本宣科,对照去做比较,费劲且索然无味。

  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回到我们的老问题,审美到底是什么?其实审美是一种良性的互动,是你和作品的呼应,甚至是我们和自己的一次对话。因为在现实生活里,特别是互联网时代,我们有100种方式去看展览,有100个公众号或者是100条抖音在讲同一遍作品,可是我们自己怎么去看呢?我们蹦否找到自己的观点,甚至通过所谓的神剪辑和快速解说,回到艺术的本源?我们究竟喜欢的是自己喜欢的,还是别人说的,你该喜欢他的笔触、他的色彩,所以我去喜欢。我觉得不应该这样。

  在看展览的时候,直视自己的喜好,沿着自己的喜好去看一组作品,一系列作品,一个时期的作品……这样才能构建你的鉴赏维度和观点。此顺着这样的脉络去发展,你就有了自己的立场和主见,或者是你自己独特的欣赏的风格才会形成。艺术家需要风格,我相信每一个看艺术作品的人也有自己的喜好和风格,它都是相辅相成的。也是独立和彼此尊重的。

  祝羽捷:你说的这段话特别像我在读你这本书的一个很重要的感受。它不是让你去验证别人已经经历过的旅程,而是更像是一本审美之书。在旅途中不断的通过艺术去激发自己的感受。有没有一些特别难忘的一些经历,可能是艺术,也可能是在旅途中与艺术相遇的过程里面发生一些让你很难忘的经历。

  迩多:举一个例子。关于梵·高,我其实已经写完了一稿子。但是在那个夏天,我因为戏剧节、摄影艺术季又去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我和朋友在烈日下开车闲逛,忽然在地上发现一系地标。它们是金属做成的,就嵌在地上。走进了看,发现是梵高的签名。抬起头来,你会发现原来这里是梵高画麦田的地方,再往远处看,你会发现山脚的残破围墙还在,麦子还在生长。你会发现艺术家并没有骗你,他的丝柏树它就是扭扭曲曲卷着长上去的,然后云就像是牧羊一样,你会艺术家他没有撒谎;你也因为自己的眼睛发现了自然界里面好的作品而给到你好的启示。过去是看作品,现在是真正的进入到作品。整个的感官全部被激活。就像康德经常说,上帝创造人类给了我们最好的感官功能。我们是一台高配的机器,我们的耳朵、鼻子和眼睛很都灵敏,所以刚好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美妙的艺术品和自然杰作可以跟我们这些功能相匹配。我们闻得到、看得到、摸得到,所以就把自己的感官去打开,不要框在一个框框里面,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更多的美。所以不要去限制自己对于感官的运用,这是上帝对人的奖赏。而艺术家跟我们普通人之间,无非就是把这种奖赏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所以每次在这个时候我就会特别庆幸,原来我这次不是看作品,我是在作品里,所以我发了一条小视频给我的编辑,她后来告诉我,“艺术现场”是我们做这本书最大的一个区别。

  祝羽捷:今天的主题就是回到艺术现场。大家想到艺术现场想到的可能就是美术馆、博物馆、画廊、展览,你刚才说到的这些标记在你从你的视角来看,它也是一种艺术的现场。所以大家才需要回到美术馆。在那里,让人源源不断的可以受到滋养,然后也让人可以为之非常的痴迷。

  迩多:美术馆对于我来说,它其实特别像一个无菌的实验室,或者是相对单纯的一个环境。我会带上降噪耳机,选择适合的音乐去看展览。在短暂的时间里,在一个空间里和艺术家作品能够纯粹的同在和凝视。我相信人在专注欣赏的时候,才会感到真正的自由。每种感官功能都舒展极了。很多年前,康德老问,大海为什么伟大?因为大海有自我进化的能力。那么现在,我们很多人在美术馆里,有片刻的安宁而自由,也会觉得自己被净化了。这是我们一再回到美术馆的原因。

  祝羽捷: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我就想问问到底在你心目中什么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你又想用这个意图来表达什么?

  迩多:其实这个名字一开始选了很多,甚至我想过叫《城市艺术笔记》等等,但是最后还是觉得现在的比较合适,是策划编辑跟编辑一起定的书名。首先我们会觉得当你喜欢一个城市,你感官通路打开的时候,每个城市它自己就是博物馆。其实这本书不少人乍一眼都以为在写博物馆,但事实上我写的是城市和人的关系。任何事物你都可以用欣赏和被欣赏的目光去看它。很多人问我说艺术有没有门槛,其实我觉得有,但这个门槛可以忽略不计。审美是一种可获得的经验训练。经过长期累积,就会让你越来越擅长发现自己,越来越了解自己的喜好,并且把这种喜好、偏好带入生活中,让每一个瞬间都充满着细节和仪式感。时间没有被浪费,体验没有被浪费,你和身边得人都得到了不同的享受。就像在哪里都有博物馆的感觉,你和身边的人可以欣赏也可以被欣赏。

  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也选了这样的一个名字,所以它的英文翻译过来叫平行美术馆,就像平行宇宙一样,当墙壁打开了之后,你可以去到任何地方,所以在这个时候也感谢我的书的封面的设计师,她今天也在现场。一开始,我选择的是一个罗马的君士坦丁大帝的头像做封面。发现这件作品,也是因为一次意外避雨的经历,去了罗马卡比托利欧博物馆。它是意大利最古老的国家美术馆,但是发现进去之后一个院落里散落了一地的雕像。这个雕像巨大无比,光头部就近3米。你可以试想他当年有多么的宏伟,结果发现。他就这样扔在这,就是历史的现场,时间的现场就在这里。我的设计师非常巧妙的给这张照片加了一个框,就成了一件新的作品。原本没有围墙,作品也是没有边界。我们选择我们想看到的世界去看,同时也可以把思维里的墙拆掉,跳出惯性。所以希望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立场去欣赏和热爱自己所热爱的事物。

  祝羽捷:你有没有对一件作品非常的痴迷,或者对一个艺术场域非常的痴迷,反复去,然后对他的理解不断变化的这样一些经历。

  迩多:在这本书里,我会反复回去看的一件作品,是米开朗基罗的美第奇礼拜堂。在那个作品里,其实他用大量的时间去雕刻的一个墓室。他是小卫的出处,圣·劳伦佐·美第奇以及他们家族的重要的人都在那里。整个的墓室里我觉得它就像一个时间的现场,昼夜晨昏、时间空间都凝固在那里。我每次进去的时候,在看着这些石头,从卡拉拉的大理石变成了像有肉身有灵魂、有骨骼在里面,最后被打磨出来,经历了岁月,又守护着别人的曾经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的身体。每次再回到现场,我都觉得语言是特别没有用。所以在这本书里,我也把那两张照片都还原在其中。每次我不管路过佛罗伦萨或者在附近,我都会进去那里待一会,发发呆,再看看这些作品。我已经很难描述对于这件作品的情感和欣赏。它凝固了空间和时间。我们所有人的感官来自于两个大的基础,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空间。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去叠加对所有事物的认知。但那一刻,我又觉得时间和空间是失效的,就有那么一瞬间我被击中了,永恒就在那里。

  祝羽捷:你自己怎么样看随笔,和艺术旅行随笔之间的区别?有了艺术之后,是不是整个在随笔写作的时候又变成了另外一种状态。比如说,它有一个更明确的主体,或者是要更加严谨,包括我看你在写你爬上佛罗伦萨的这样一个教堂里面多少节台阶你都要写,这个数字都要写得非常的明确,有没有一些这样的考虑?

  迩多:是有的。我不希望这本书是游记。更不希望它是一个简单的攻略,或者是照本宣科的一些美学普及。反而我想要他有一点点历史小说的气质,它会有细节,有详实的出处,有真实可考的东西,包括像每一张图片或者是它诞生的环境都要对应。基于事实的,再加上我的个人观点,让文章交织起来,深入浅出,或者是较为平和的方式去接近它,而不是调书袋。我觉得越是好的纯粹的东西,越是单纯的而不是卖弄的。所以在尺度的把握上,就像刚才提过,我觉得会影响到后期我怎么去修改和调整它。其实创作的冲动来得很快,写起来也很快,但是一删一半没了,再来。(来源:北青网)

【编辑:罗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