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09:01:17 来源: sp20241221
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 题:红红火火“新年俗”,让年味更浓
新华社记者
逛非遗集市、看新春大展、品“他乡”年俗……甲辰龙年春节,华夏大地升腾浓浓年味,展现过年新面貌。
吃团圆饭、守岁、拜年是必不可少的传统民俗,融合新场景、新玩法的“新年俗”活动,也悄然成为更多人的选择。在延续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这些“新年俗”为新春“添把火”,更好为群众生活添彩。
博物馆里藏新意
走进博物馆,过个文化年。各家博物馆纷纷亮出龙元素馆藏,为龙年增添文化气息。
中国国家博物馆“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于春节前夕亮相。有着“中华第一龙”美誉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在展览中“C位”展出。不少观众慕名而来,一睹它的风采。
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龙吟书香——甲辰新春贺岁展”,展现龙文化之源远流长;四川博物院“龙行中华——2024年春节贺岁特展”展出60余件/套龙文化相关文物,诠释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厚意蕴……全国多家博物馆特别推出新春大展,为广大观众提供节日好去处。
门票抢空、排队入馆,面对观众高涨的参观热情,各地博物馆借助大数据科技,在春节假期优化参观体验,让大家在博物馆里“过好年”。
三星堆博物馆正月初一至初七延时开放;故宫博物院寄存处春节期间提前15分钟开放……博物馆持续输送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为观众营造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过年氛围。
把知识记在心里,把文物留在相机里,过年,还要把心仪的馆藏“捧在手心”带回家中,带动亲友一起过文化年。祥龙纳福茶具礼盒套装、龙腾八景福盒……走进国博文创区,龙年伴手礼“上新”,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非遗新年焕新生
赏花灯、画年画、看木偶戏……中华大地千百年来流传着丰富多彩的新春非遗习俗。这个春节假期,非遗项目以现代方式焕发新容光,以更加生活化、更具烟火气的姿态,融入新春活动。
“开始了,狮子掷门了!”大年初一,北京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幡鼓齐动十三档”中的五虎棍、舞狮等队伍集体亮相北京民俗博物馆南广场,演员扮相精致,舞狮灵动,一招一式引得观众不时喝彩。
“再来一个!”来自四川的4岁小游客王萌戴着虎头帽,激动得不停鼓掌欢呼。王萌爸爸介绍说此番全家出游,不单只是逛景区,精彩的非遗表演让孩子亲身感受地道北京年俗的热闹场面,很有意义。
许多非遗技艺有了更时尚的表达方式。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花儿,如今借助互联网直播广为传唱。
大年初三晚上,在“中国花儿之乡”甘肃省定西市岷县,53岁的传承人姜召娃坐上炕头,打开直播间放声歌唱:“你看沙石河滩磨一盘,心想和你们见个面……”
“我的好姐姐,我俩今晚就把花儿唱。”一名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歌手加入对唱。花儿歌手们“连麦”对歌,引得网友点赞留言:“我们不必前往大西北,就能一饱耳福!”
随着非遗全方位融入生活,各地在春节假期推出多种沉浸式互动体验,加深群众对非遗项目的了解和喜爱。
上海推出“寻龙记”活动,覆盖文化场馆、景区等100多处空间,开展非遗互动体验。在徐汇区,由“上海剪纸”市级非遗传承人孙继海设计的新春剪纸龙纹,化身5组印章图案,将非遗展示与City Walk(城市漫步)有机结合,游客可前往武康路、西岸美术馆等处领取海报,在附近文创空间盖章留念。
“年节活动引入非遗元素,能让游客更好体会多彩的民俗文化、感悟人民的智慧创造。”江苏非遗保护专家戴珩表示,春节非遗展示和体验活动让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非遗、传承非遗。
旅游火热迎新春
随着中国人过年方式变得多元,越来越多居民正以旅游欢度农历新年。
大年初一,来自郑州的朵朵跟着父母,在新疆阿勒泰将军山国际滑雪度假区雪道驰骋。“我能‘御剑飞行’下佛光道,雪场的雪道我都能滑。”今年才5岁的朵朵自豪地说道。
不只是雪场,新疆各大景区在假期举办多种精彩活动,吸引八方来客赏玩。据介绍,假期前三天,仅新疆天山天池景区就接待游客38890人次,较2019年同比增长332%。
春节期间,大量游客前往北方赏雪;与此同时,还有不少游客选择南下享受温暖。在线旅游平台上,海南三亚、广东广州等地搜索量再创新高,旅游订单同比增长近五成。
来自天津的谢伯伯退休多年,这次选择和“老伙伴们”在广州过年。“我们也看开了,儿子儿媳妇不必讨论‘今年去谁家过年’,他们也带着孩子出去旅游了。”谢伯伯说,华南气候温暖、风景宜人,还有很多民俗活动可以畅快体验。
除了欣赏风景和“逛吃逛吃”,人们还积极参与文旅融合新年活动,厚植家国情怀。
夜幕降临,广西梧州市明朝两广总督府内灯火璀璨,“2024两广梧韵·首届总督府彩灯庙会夜游”将大型彩灯秀、沉浸式戏剧体验等融为一体,展现岭南风情。
在江西庐山,融入传统年俗、汉服巡游等元素的“庐山天下悠,龙吟中国年”迎新春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参与。锣鼓、舞龙、花灯等民俗轮番亮相;投壶、打鼓等古风游艺项目引来欢声笑语。
“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感受当地特色文化,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福建游客郑女士说。(记者余俊杰、杨湛菲、陈爱平、郎兵兵、张瑜)
(责编:袁勃、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