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盐碱地的丰收密码(新知)

发布时间:2024-12-14 00:15:02 来源: sp20241214

  【现象】种植适应的植物治理改造盐碱地,是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好办法。不久前,农业农村部向社会推介发布了第一批耐盐碱优异作物种质资源清单,涉及大豆、水稻、玉米、小麦等10种农作物。近年来,我国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提供了重要助力。

  【点评】

  盐碱地是耕地“提质、扩容、增效”的重要来源。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显示,2019年末我国盐碱地共1.15亿亩。立足国情农情,因地制宜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治理盐碱地,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以地适种”,即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另一种是“以种适地”,即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过去,一些地方依赖单一方式进行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到水资源等条件制约,面临改造成本高、维护难等诸多问题。

  如今,更多地方打开思路,坚持“两条腿走路”,把“以地适种”同“以种适地”相结合,进行土壤改良的同时,在选育耐盐碱植物上发力,找到了更多治理改良盐碱地的有效方法。比如,山东省庆云县实施暗管排灌改良土质,提升地力,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动土地成方连片,并试种高粱等耐盐碱新品种,良法、良种让昔日盐碱地变丰产田。我国盐碱地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因地制宜施策,分区分类进行治理改良,才能更好唤醒盐碱地这一沉睡资源。

  盐碱区往往也是生态脆弱区、敏感区,治理改良使用的技术、产品不仅要有效,还要安全、绿色。当前,盐碱地治理的技术很多,包括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化学措施和生物措施。但在推进盐碱荒(草)地开发利用及盐碱耕地改良修复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盐碱区域生态功能定位,既要开发好、利用好盐碱地的生产潜力,更要确保当地生态环境持续稳定向好。

  盐碱地治理周期长、投资大,维护成本高,而且是可逆的,要在加大投入,强化水源、资金等要素保障的同时,探索投入成本与经济状况相适应的改良技术,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换个角度看,盐碱地上生产的一些农产品,具有独特优势。比如,旱碱麦出粉率高、麦香浓郁,耐盐碱水稻新品种“盐黄香粳”,风味物质含量比普通大米多50%。从盐地碱蓬中提取甜菜红素,以柽柳接种名贵中药肉苁蓉,也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一些地方的实践证明,坚持粮经饲统筹,积极推动特色农产品品质评价和开发利用,发展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特色产业,打造全产业链条,进行立体式开发,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盐碱地是价值巨大的“潜在粮仓”。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随着政策引导和投资力度加大,以及治理技术的提升,我国已有较大规模的盐碱地被开发利用,但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趋势加剧。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更好解锁盐碱地的丰收密码,不断拓展农业生产空间,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17日 06 版)

(责编:卫嘉、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