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们发延:如何透过文物古籍“探勘”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脉络?

发布时间:2024-12-16 03:01:14 来源: sp20241216

   中新社 北京11月8日电 题:如何透过文物古籍“探勘”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脉络?

  作者 们发延 民族文化宫副主任、研究馆员

  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正在民族文化宫展出。展览分为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三个单元,展出1500余件(册)文物古籍,年代跨越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秦、汉、唐、宋、辽、西夏、金、元、明、清等时代,涵盖印章钱币、生产生活用品、服装饰品、工艺美术品、乐器、文献、图书等珍贵文物古籍,每一件都承载着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统一性。如何透过文物古籍“探勘”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脉络?

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正在民族文化宫展出。图为展览中展出的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卡约文化、红山文化的位置示意图。民族文化宫供图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道路。在史前时期,中华大地上已形成早期的中华文化圈,为后来夏商周政治共同体的发展奠定了共同的地理文化空间。展览中展出了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卡约文化、红山文化的一系列彩陶。彩陶文化从距今约9000年开始,绵延了5000多年,在中国分布极其广泛。其中,马家窑彩陶文化产生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受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早期时向西传播到了青海的宗日、西藏的卡若,向南传到四川营盘山,而中晚期时则往北、向西传播,扩展至新疆东部。这条“彩陶之路”也成为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正在民族文化宫展出。图为展览中展出的马家窑彩陶。民族文化宫供图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历经不同发展阶段,是以国家形态绵延不断传承下来的统一文明形态。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基本特征、思想基础及独特发展道路,在其早期发展阶段——夏商周时期奠定。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四夷”与华夏交错分布、迁徙互动,逐步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展出的宋代《册府元龟》记载了楚国在西周时期曾自诩“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但几代人之后的楚庄王则位列春秋五霸之一,成为华夏文化的代表人物。所以,夷夏之间不是一成不变,“夷”可变“夏”,“夏”也可变“夷”。政治文化认同才是第一标准。

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正在民族文化宫展出。图为展出的宋代《册府元龟》,其中记载了楚国在西周时期还曾自诩“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但几代人之后的楚庄王则位列春秋五霸之一,成为华夏文化的代表人物。民族文化宫供图

  统一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统一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先秦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先秦国家统一性不断增强的关键所在。思想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态上的重要表现。春秋战国时期,追求统一性成为诸子百家思想的主流,要求“定于一”“天下为一”的呼声高涨。《诗经》里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荀子》里有“一天下”,《管子》里有“陶天下而以为一家”,《墨子》里有“是故天下之欲同一天下之义也”等。这说明一个顺应社会经济发展,代表新的历史潮流的统一性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的大一统国家结构呼之欲出。

  秦汉至明清是中华文明统一性巩固发展时期。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为统一性的制度建设创造了历史条件。秦朝将郡县制确立为基本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为此后历代中央王朝巩固统一政权的行政体制奠定了坚实基础。体现郡县制的古籍非常多,展出的有《史记》《隋书》《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等。

  属国制是两汉魏晋时期中央政府对归附诸族实行的一种地方管理体制。展出的《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宋书》《水经注》都有属国制的相关记载。属国制这种“因俗而治”的制度,也被后来的王朝所承袭,例如唐代实行羁縻府州制,相关记载在《资治通鉴》《新唐书》《蛮书》中都能找到。

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正在民族文化宫展出。民族文化宫供图 

  统一性内化为各民族的共同价值信念

  统一性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内化为各民族追求统一、崇尚和合、致力安定等共同价值信念。无论哪一个民族称尊建鼎,都把建立大一统国家作为政治主动。《晋五胡指掌》《十六国春秋》记载了十六国时期各政权的兴亡历史,以及许多“五胡”首领对统一天下、追求中华正统的向往,以及效仿中原政制、崇儒学、兴礼仪的行动。

  “桃花石”意指中国,是古代中亚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称谓,但需强调的是“桃花石”不仅指中原地区,辽夏金也都被称为“桃花石”。辽夏金一直在学习中原的典章制度和礼仪文化,继承发展唐三彩的辽三彩、仿汉字创制的西夏文和以中原文化纹样为饰的金铜镜都与中原文化息息相关,体现这些元素的文物、古籍均有展出。

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正在民族文化宫展出。图为展览中展出的继承发展唐三彩的辽三彩。民族文化宫供图  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正在民族文化宫展出。图为展览中展出的以中原文化纹样为饰的金铜镜。民族文化宫供图 

  元朝结束了辽宋夏金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开启了一个“大中国”时代,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行省制。《元史·百官志七》记载了元代设立行省制的基本情况。此外,元朝借鉴历朝管理边疆的经验,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地方事务,这在展出的《元史·百官志三》中有所记载。同时,元朝为维护中华文明统一性实行土司制,明清时期又因其弊端实行改土归流。展览中展出的岳希长官司告示牌、乾隆皇帝赐给云南土司——车里宣慰使的官服、清政府在同治年间赏赐给凉山彝族土司岭承恩的吉服、清末湘西地区土守备的战服,以及乾堡寨额设守备图记和上孟董额设守备图记这两枚官印都是土司制和改土归流的物证。

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正在民族文化宫展出。图为展览中展出的乾隆皇帝赐给云南土司——车里宣慰使的官服。民族文化宫供图

  元明清时期,历代中央政府治理西藏、安定西北、安辑北疆、稳定西南、收复台湾,使四海之内成一统。相关记载可在《贡噶坚赞口述传记》《戡定新疆记》《西南彝志》《延平王户官杨英从征实录》等古籍中找到。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入侵,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机。在生死存亡关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伟大胜利,维护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共产党宣言》《新青年》《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东北抗日联军旗帜、回民支队使用过的铁战刀等文物,都见证了那段峥嵘岁月。

  新中国的成立,掀开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中华民族真正成为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进一步升华。展出的中央访问团赠予各族人民以及受赠的锦旗、各族人民敬献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礼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五个民族自治区成立时的文件、各民族选民证等,都反映了这一点。

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正在民族文化宫展出。图为展览中展出的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省西畴县第一区长箐乡苗族全体敬献中央访问团的锦旗。民族文化宫供图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明确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展出的反映各族人民合作发展、固边守边、拥护领袖等内容的实物、图片、文献等,都是新时代中华文明统一性的集中体现。

  由此可见,统一性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是寓于多样性中的统一,是多元一体的统一,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不是消除文化差异性的统一,而是在坚守中华文化统一性立场的同时,又展现出中华文化多姿多彩魅力。(完)

  作者简介:

  们发延,阿昌族,研究馆员,研究生导师,国家民委文化名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宫党委委员、副主任,曾兼任中国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等职务。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