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5周年回眸

发布时间:2024-12-21 18:08:48 来源: sp20241221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勾勒出大湾区建设的宏伟蓝图;2023年,大湾区被赋予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地的“一点两地”全新定位。5年来,粤港澳三地携手,加快建设世界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

  回望这5年,一串不平凡的数字,展现着大湾区发展的气象万千:

  路桥互联,四通八达。广东高铁运营里程达2838公里,大湾区主要城市间基本实现1小时通达;

  民生相融,民心相通。涵盖食品、养老等领域的183项“湾区标准”发布,“湾区社保通”“跨境理财通”等一批标志性事项落地实施;

  动能更新,经济更强。“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排名全球第二;2023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九分之一的经济总量……

  “粤港澳三地齐心协力、砥砺奋进,一定能建成具有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质的国际一流湾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湾区力量。”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虎表示。

  基础设施“硬联通”

  畅通内外“双循环”

  5.6万平方公里、11座城市、8000多万人,越来越像一个家。5年来,大湾区架桥铺路、移山填海,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飞速推进。

  人工岛屹立海上、深中大桥高耸、深中隧道内灯火通明……6月底,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级工程——深中通道通车,从深圳到中山实现30分钟内直达。

  在紧邻深中通道的港资企业鸿利达集团的中山工厂内,无人化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行。“过去从我们深圳工厂到中山制造总部要两个多小时,深中通道开通后,企业内部的沟通运作成本将降低,与产业链上下游的互动也更方便。”鸿利达集团创始人、行政总裁蔡俊杰满怀期待地说。

  今年前5个月,港珠澳大桥出入境旅客已突破1100万人次,同比增长57%。港珠澳大桥2018年开通,使珠海、澳门从陆路前往香港的时间大幅缩短为40分钟。“澳车北上”“港车北上”等政策落地实施,大桥使用效率进一步提升。今年以来,经大桥“北上”旅游、休闲的港澳旅客达600多万人次,港澳单牌车数量超过百万辆次。

  数年间,“超级工程”频频“上新”,一条条跨珠江口“黄金通道”不断开通,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从愿景变为现实:2018年,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运营,香港由此接入大湾区高铁网,迈入“高铁时代”;2019年,南沙大桥通车,缓解了虎门大桥作为连接珠江口两岸唯一高速公路通道的拥堵;今年5月,广佛南环、佛莞城际铁路开通,与莞惠、佛肇城际线路串联,构筑起连接5城的湾区“大号地铁”。

  立体化交通网络越织越密,重塑了资源要素高效配置、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

  “轨道上的大湾区”畅通了内循环,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的建设则构筑起便捷的经济外循环通道。广州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多年蝉联全国第一,跨境海空联运项目“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投入运作,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投入使用,“大湾区组合港”“湾区一港通”等口岸通关改革深入开展……如今,大湾区机场群旅客年吞吐能力超过2.8亿人次,港口群集装箱年通过能力超8500万标箱,航线网络覆盖了全球主要城市和贸易港口。

  规则机制“软联通”

  画出湾区“同心圆”

  如今,生活在大湾区11城的居民,开始认同一个共同的身份——大湾区人。

  澳门居民甘燕霞,同时经营位于澳门和横琴的两家公司。2023年,广东省税务局联合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推动“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进驻澳门。这批入驻港澳的“粤智助”与内地超2.5万台“粤智助”形成联动服务矩阵,为港澳企业和居民提供涵盖人社、医保等领域超过200项民生服务事项,99%以上的税费业务可跨境自助办理。“现在无论我是在横琴还是在澳门,都能办理公司税费业务了,省时省力省心。”甘燕霞高兴地说。

  “在网上点几下,就可以在内地办理免参养老、失业保险,确实很方便、快捷。”在近日港澳居民便利参保缴费体验活动中,香港创业青年陈迪峰说。

  “规则机制‘软联通’是重点难点,也是与大湾区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关键点。5年来我们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粤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已基本覆盖医疗、教育、就业、政务等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说。

  如何破解数据跨境、多元商事纠纷解决等营商环境改善中的堵点问题?河套率先试点数据跨境交易,实现定制化数据跨境可信传输;大湾区商事纠纷司法规则衔接指引出台,为涉港澳商事纠纷的处理提供了更清晰的操作指引。

  如何打通民生融通“最后一公里”?广州南沙创新与港澳教育衔接机制,创办民心港人子弟学校,实现与香港课程无缝衔接,学校在读香港学生占比超过90%;广东省人社厅高水平建设“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实现政策全覆盖、服务全链条,累计孵化港澳青年创业项目5300多个。

  宜居宜业宜游的大湾区优质生活圈,正一步步从蓝图化为现实——

  从人才到资金,各类要素跨境流动更畅通。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试点实施后,受理人才签注超1.9万人;“跨境理财通2.0版本”优化了准入条件,参与投资者超过7万人。

  从教育到社保,民生融合的“同心圆”越画越大。目前,超过8万名港澳学生在广东中小学就读,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累计达30多万人次。

  从就业创业到标准、认证,营商环境全方位提升。全面取消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许可审批,超20万名港澳居民在粤工作发展;持续拓展职业资格认证范围,3000多名港澳专业人士在大湾区内地执业;发布183项“湾区标准”和15个“湾区认证”项目。

  跨境创新建高地

  新兴产业成集群

  走进广东云韬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一台台功能各异的氢燃料电池车,展现着大湾区新型储能产业的腾飞之势。“这台氢燃料电池搅拌车是广东省首台(套)相关设备,在城市建设中可便捷地运送混凝土。还有用于长途物流的牵引车,载荷高达49吨,一次续航可达600公里……”该公司研究院副院长鲁亮告诉记者。

  万亿元级新型储能产业在大湾区启航,背后是粤港澳三地协同创新的强力支撑。

  记者在新型储能领域全国唯一的国家地方共建创新中心看到,产业链上下游众多创新主体汇聚于此。“中心覆盖了本领域超85%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包括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等港澳院校,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比亚迪等头部企业,聚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型储能制造业创新高地。”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联席总裁陈建福说。

  近年来,粤港澳携手加快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前,已有中国散裂中子源、人类细胞谱系等9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大湾区布局,鹏城、广州实验室等“国之重器”相继建成,31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接连组建,5G、集成电路、纳米、生物医药等产业创新高地迅速崛起。

  2023年广东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5万家,比2018年增加3万家;大湾区有63家企业上榜全球独角兽榜单,是2019年的两倍。随着“创新链”逐步完善,华为、腾讯、比亚迪、美的等领军企业引领、各领域科技企业“千军万马齐创新”的态势已然形成。

  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当前,广东已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集群也蓄势腾飞,推动了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 (经济日报记者 郑 杨)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