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7 12:38:37 来源: sp20250107
组建夜校联盟 招募“学习搭子”
别让“野路子”坏了夜校名声
可以为职场充电、释放压力、扩展社交……近年来,“下班上夜校”成为很多年轻人的选择。不少街道和学校积极整合辖区内的各种资源,开设了一批接地气、有活力的公益课堂,为年轻人打造下班后的“充电站”。然而,也有一些培训机构或个人打着“夜校”的幌子,推出的收费课程质量堪忧,让不少人大呼上当。
■ 免费课程最受欢迎
“来,大家放松、呼气……”晚上7点,在大栅栏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二层享文坊内,20多名年轻人正在老师的带领下练习八段锦。“上了一天班已经很累了,再去进行跑步、撸铁这些高强度的运动,实在做不到,我更青睐八段锦这种温和型的养生健身方式,可以缓解身心疲惫。”学员小张说,“最近工作压力比较大,正好通过这种方式调剂生活,老师也非常专业。我身边不少朋友听我说过后,都想来体验夜校的课程。”
任课老师孙嘉浩来自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武术学院,他是第一次在夜校教学,感受很不一样:“之前我受邀参加过一些单位的授课活动,员工属于被动参与。而在夜校,这些年轻人都是主动报名的,学习态度明显不一样。”孙嘉浩说下一步他还准备教授五禽戏,让大家感受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
除了八段锦,在大栅栏街道,舞蹈、油画棒绘画、陶笛演奏等课程也十分受欢迎。今年9月,大栅栏街道团工委开设了“青春夜讲堂”项目,课程主要包括非遗文化、文艺体育、心理舒压等主题,累计服务超过200人次。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课程均是免费的。大栅栏街道依托辖区的老字号资源,设计了四大板块共15门课程。“目前最受欢迎的还是非遗艺术方面的课程。”大栅栏街道团工委的工作人员介绍。
■ 让业余时间更有意义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同地区的夜校课程各有特色。
东城区职工大学致远书院已经研发设计完成60多门课程,分为艺术、营养健康、传统文化、财商法律、语言等5类,本学期开设了美甲艺术、“慧”吃才会瘦减肥营、插花艺术等8门课。东城区文化馆则开设了“艺+1”全民艺术普及公益培训课程,内容包括京二胡剧目培训、现代阿卡贝拉基础教学、绘画素描基础、个人形象设计等。
晚上7点半,在朝阳区劲松街道青春驿站,90后上班族妍妍正在跟着老师认真学习化妆技巧。妍妍是一家传媒公司的员工,已工作两年的她意识到职业女性化妆的重要性。上个月,她看到朝阳团区委开展的朝阳青年夜校服务项目,发现正好有化妆课,立刻报了名:“老师手把手地教,有问题还能随时问。更重要的是,我在这里交到了很多朋友。”
同样是上班族,90后男生小李最近正在建外SOHO学习声乐。一堂课下来,小李调侃自己“班味儿都淡了”。“跟着老师一起唱歌很解压,下班后的时间不再坐在家里追剧打游戏,感觉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了。”
■ 有机构趁机引流“割韭菜”
“进微信群,交定金后报名,5至10人成团开课。”除了官方机构牵头的公益性夜校,最近网上悄然兴起一种民间夜校联盟。“20年从业经验专业美妆大师授课!500元,满5人开班,预付定金进群!!剩余两个早鸟位置,私!!!”在一个名为“夜校搭子”的微信群里,每天都有这样的课程信息发布。但是微信群中的课程良莠不齐,难以让人满意。
“我曾参加了一个乒乓球的夜校课,结果教练还没我打得好。”提起前段时间的“夜校”体验,王先生还是一肚子气。他在一个夜校微信群中找了个离家近的培训机构,打算提高一下乒乓球的水平。交定金后等了两周,好不容易凑齐了人,第一天上课他就发现“教练水平不行”。“第一次去我就发现,教练耸肩抬肘、用手够球,也就是业余球友的水平,也没有授课经验和教练资质,这种自发组建的微信群里还是缺乏监管和反馈渠道。”王先生不满地说。
事实上,一些培训机构改头换面,先用低价入门课程吸引学员,再引导学员购买高价课程。“上了半个月声乐课,最后因为抹不开面子,就买了推荐的课程。”家住丰台的小玲花500元报了10节声乐课,上课时老师一个劲儿推荐6998元的“大师课”,最终她虽然下了单,心里却特别不是滋味:“原本是图物美价廉才来夜校学习的,现在倒好,反倒把一个月的工资都搭进去了。”近7000元的费用竟是通过个人收款码交纳的,也没有合同和发票,更让小玲的心里犯嘀咕。
据美团、大众点评网的数据显示:2023年来,“夜校”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了980%;相关帖子的评价数量同比增长了226%;相关话题更是不断登上热搜。针对民间夜校良莠不齐的情况,不少学员表示,消费者应充分考察培训机构的教学条件,关注教学团队的资质水平,合理评估课程的收费标准。也有专家建议,应尽快建立健全夜校教育的监管机制,让夜校从“走红”到“走稳”“走好”“走远”,还需要政府、教育机构、社会等多方合力,一起维护行业的健康发展。
今年3月,团中央基层建设部发布的《青年之家·青年夜校项目实施指引》提出,要通过多元化途径推动夜校发展,包括政府提高文化领域经费补贴,以及与教育机构、社会机构进行公益合作,共同助推“夜校热”。本报记者 张雪
(北京晚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