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1 02:29:35 来源: sp20250111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在这当中,许许多多不同民族组成的“小家庭”,是各民族水乳交融、团结和睦的缩影。以家庭为单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全国两会期间,西藏日报与广西日报、内蒙古日报、新疆日报、宁夏日报开展联动报道,讲述5个自治区多民族家庭或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家庭的生动故事,并邀请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交流和探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广西
好家风涵养团结情
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龙岸镇龙凤村金鸡屯何明星今年83岁,他们一家3个民族6口人,互相尊重民族习惯,日子过得幸福美满,演绎了多民族和谐共处佳话。
何明星当过中小学语文教师,注重家风建设。“业精于勤——天道酬勤致以富,嬉戏则荒毁于惰”,这是他亲笔书写悬挂在正厅墙上的传家训,告诫子孙勤勉努力,踏踏实实做事。厅堂一侧同时悬挂“家和”牌匾,“和气能交天下友,和气能生万里财,邻里和睦胜远亲,家庭和睦万事兴。”何明星说,家人要互敬互爱,化解生活中的琐事、难事,才能和睦相处。
在何明星的教导下,儿孙都很争气,因此他被评为村里的“好村风 好家风”领头人。2019年,孙子何金羽大学毕业后毅然参军,在部队表现突出,2021年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当嘉奖送到家里时,何明星欣然挥毫写下一副对联:“国为根本喜看赤子戎马挥戈,学有专长欣闻儿孙磨砺成材。”如今,何金羽仍留在部队,每到周末,他都会打电话回来向家人嘘寒问暖,何明星则鼓励他在部队的大熔炉里继续磨炼成长。
“这个多民族大家庭和睦融洽的秘诀,在于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积极进取、乐于助人。家教家风既有家国情怀、民族情怀,又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金鸡屯屯长林世学说。
汉族村民黄昌辉兄弟俩,以前生活困难,何明星经常资助他们,成为了好朋友。当何明星看到黄昌辉兄弟俩有祖传的中医骨科特长,便鼓励他们发扬光大,去参加规范化培训,在医术上精益求精。后来,兄弟俩获得了行医资格,在县城开了诊所,成为小有名气的中医骨科医生。“正是何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使我们对自己有了信心,大胆地走出去提高自己。这份民族兄弟情,我们将延续下去。”黄昌辉说。
据了解,金鸡屯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京等7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30%,少数民族人口占70%,村民讲仫佬话、壮话、侗话、苗话、桂柳话、客家话、闽南话等11种方言,有林、彭、周、郑等10个姓氏,全屯现有70多户380多名村民。“我们村各民族世代和睦,宛如一个大家庭,外人看起来不可思议,我们却觉得平常。谁家有困难,村里的人都主动去帮助,这是金鸡屯的优良传统。”林世学说。
“在我们广西,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不乏像何明星这样的多民族家庭,演绎了民族团结佳话。作为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近年来,罗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提升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全面开展村屯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促进村屯邻里和谐工作,与邻为善、与邻为亲、与邻为乐。我们要以民族团结模范家庭为榜样,传承好家风、培育好家教、创建好家庭,把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在新征程上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西藏
草原上的 甜蜜故事
“民族团结家庭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结晶,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和中华民族认同感、归属感,把爱家和爱国意识结合在一起,孩子才能认识到,国家强、中华民族强,小家才能安稳踏实、幸福美满。西藏有一个公园叫宗角禄康,这里有各民族兄弟姐妹,不分老幼、无论男女,大家手挽手跳着锅庄,欢声笑语,一派和谐有爱、欣欣向荣之景,这些都是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睦相处的生动展现。”
30多年前,甘肃回族小伙儿新里毛到藏自治区那曲市安多县做生意时,遇到了美丽的藏族姑娘新布,两位年轻人情投意合,决定携手相伴一生。新里毛和新布已经结婚30多年了,依旧恩爱如初,让很多人羡慕。
新里毛和新布最初相识时,却是一个不会汉语、一个不懂藏语,双方交流全靠“你比我猜”。结婚后,新布教新里毛说藏语,新里毛就教新布说汉语,两人互相学习,不仅都掌握了两门语言,感情也更好了。
因为会说一口地道的安多方言,新里毛的杂货铺生意也好了不少。同时,会说汉语的新布也总是热心为藏族群众当翻译,大家有事儿就习惯去问一问新里毛夫妇。
凭借红火的杂货生意,勤劳肯干的新里毛和新布养育了4个孩子,其中两个孩子是大学生。夫妻二人还在安多县盖了两栋房子,家中电视机、冰箱和藏式家具一应俱全,生活安稳富足。
后来,看着很多牧民家中的牛羊肉卖不出去,新里毛便关掉了杂货铺,开始做牛羊肉生意,到牧民群众家中收购牛羊,自己找销路把牛羊肉卖出去。这个生意的利润并不高,但是,新里毛心中却有另外一笔账。“做生意不能只算手里的钱,能让大家都得到实惠,更值得!”新里毛说。
被新里毛夫妻二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所感染,周围的邻居也都向他们学习,邻里间相亲相爱、互相帮助。每次提起新里毛和新布,大家总会竖起大拇指。
2018年、2019年,新里毛分别获得了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如今,新里毛和新布的回藏团结家庭已经是三代同堂,8口之家热闹又温馨。
从形单影只到携手相伴,新里毛和新布夫妻一心、团结奋进,创造幸福新生活的故事,就是安多各族群众携手奋进的缩影。
内蒙古
护边“女婿”守家爱国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升起,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达来苏木巴彦额日德尼嘎查的张永清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带着一支笔、一个本、一架望远镜、一台相机,迎着冷风,走上了那条走过无数次的巡边路。
春天狂风肆虐,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寒风刺骨,每一次巡逻,张永清总是一边走,一边观察,一边想着岳母的嘱托。岳母待他像亲儿子一样,他对岳母也有着深厚的感情。多年前,他的岳母在他的怀里去世,临终前嘱咐他,要守护好这片草原,保护好她的女儿。后来,他将岳母的骨灰撒在边境线上,让岳母与草原融为一体,自己也以护边员的身份继续守护着岳母。
张永清说,自己是这条边境线的“女婿”。他是汉族,为了自己的蒙古族妻子,留在巴彦额日德尼嘎查。“从来到这里的第一天,我像爱我妻子一样,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保护她们是我的责任,我愿意付出自己的所有。”
“20年前,我成了一名护边员,从那个时候,每周必须要到边境上巡一圈,如果不去,心里就很不安。”张永清道出了大多数护边员的心声。谈到被紫外线灼伤的脸、因冻疮而开裂的双手,他说:“这是大自然的‘馈赠’,更重要的是还有不屈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和责任。”
张永清不但是一名守卫边境安全的卫士,还是守卫边疆环境的卫士,每一次巡边时,他都对垃圾进行清理,并配合苏木嘎查、边境派出所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把群众的工作当成自己的家事。他还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在他的镜头下,能清晰地看到民族团结之花在边境线上常开长盛的美好景象。
2020年10月,张永清在一次巡边时发现一只受伤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濒危动物黑鹳,这种鸟全国仅有不到1000只。他立刻通过电话联系派出所民警进行紧急救助,成功将黑鹳安全送至山西省灵丘县黑鹳保护区。
“能够在这片草原上为祖国的边境安全贡献绵薄之力,我感到无比自豪与荣光。”张永清说,未来,他还会继续和更多的牧民兄弟一起,为保护祖国的“生命线”接续奋斗。
“与风雪作伴,与烈日同行,张永清20余年如一日巡边、守边、护边,默默守护着草原深处的安宁与和谐。他一步一个脚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守边人的忠诚、奉献与担当;他以日复一日的坚守、甘之如饴的付出,在中蒙边境线上书写着对祖国的赤诚、对北疆的深情。他的故事,令人动容;他的精神,让人敬佩。他是寥寥无名之辈,亦是赫赫有名之人。蒙汉结合的幸福家庭,是他的坚强后盾。国无防不立,边无防不宁。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需要千千万万个张永清们,做祖国北疆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为人民戍边、为祖国守防。”
宁夏
建好“小家”服务“大家”
“父母生了我们兄弟姊妹9个,我们现在都成家立业了,有的在政府部门工作,有的自己创业,都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拼搏,为社会作贡献。”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惠农区礼和乡银河村党支部书记王学锋,是土生土长的惠农人,在家排行老七。在父母的教导下,他不仅将自己的小家经营得井井有条,还带领银河村全体村民发展产业,走上了致富路。
王学锋介绍,银河村是个回汉聚集村,60%以上的群众都是回族。近几年,随着村里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银河村三队、七队的村民进城务工较多,所以现在80%以上的常住户都是回族。“我是个汉族书记,但是大家都觉得,不管是回族、汉族,只要能带着把村里的基础设施建好,把产业发展起来,对你的工作就能认可。尤其近两年,银河湾生态旅游区发展越来越好,去年我们还建设了肉羊养殖园区,希望通过文化、产业推动各民族融合发展。”
黄河流经石嘴山97公里,银河村是黄河在宁夏境内的最后一段。过去的银河村,因为黄河阻隔,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银河村有一片黄河湿地,原是黄河东移后形成的河滩地。20世纪80年代,村民为了生计在河滩上放牧、耕种,湿地逐渐荒漠化。2009年,随着退耕还湿政策的实施,村民不再耕种河滩地和放牧,银河村的生态得以恢复。每年8月,湿地的各种植被能长到2米高,最初稀疏的红柳也慢慢长成了3000亩的天然红柳林。植被丰富了,大鸨、白尾海雕、白枕鹤等百余种珍稀鸟类在湿地上繁衍生息。
王学锋带着村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盘活闲置土地,从2019年开始陆续建设了文化广场、黄河湿地生态文化馆、根雕艺术馆、亲子农场等,发展乡村旅游。近两年,不少游客慕名而来,银河村全年接待游客20万人,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74万元,村集体收入近140万元。
“父母从小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诚信待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也遵循父辈的教导,现在两个孩子都非常懂事听话,兄弟姐妹间也团结和睦。”大家庭的和睦、兄弟姐妹的互敬互爱,让王学锋免去了很多后顾之忧,能够一心扑在建设家乡的事业上。未来,他还有很多想法待实施,希望带着全村的各民族群众过上好日子。
“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王学锋一家家庭和睦,兄弟姐妹间互敬互爱,教子有方,将自己的小家经营得井井有条。自担任石嘴山市惠农区礼和乡银河村党支部书记以来,王学锋带领各民族群众,利用当地优势自然资源,盘活闲置土地,兴建文化广场、黄河湿地生态文化馆、亲子农场等,发展乡村旅游,将昔日的荒草滩变成了如今百鸟翔集的生态公园,通过产业振兴推动各民族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发展的致富路。”
新疆
榆柳巷里情谊绵长
家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额敏县额敏镇塔斯尔海村榆柳巷口的马新华是塔城地区额敏县公安局的一名退休民警。小巷内居住着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锡伯族、羌族、土家族等9个民族32户人家。马新华的本职是一名车管所民警,因所做的一件件乐善好施、惠民暖心的事情,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马大姐”。
走进马新华家中,屋内挂着一张来自4个民族的10人全家福,她是回族,丈夫是维吾尔族,还有她收留的5位毫无血缘关系的亲人:一位是孤寡老人、汉族“父亲”杨吉春,一位是马新华一家帮助抚养长大的哈萨克族小伙吾尔滋别克·马达特,还有在她家居住长达12年的叶尔木拉特·克孜尔汗一家3口。全家福上,一家人笑容灿烂,暖意融融。
当地传颂最多的就是马新华和她“爸爸”杨吉春的故事。2004年的初冬,衣衫单薄的杨吉春,在风雪中瑟瑟发抖,路过的马新华担心老人被冻坏,就将他请回家,吃了一碗热腾腾的汤揪片。仔细询问后得知,老人膝下无儿无女,老伴也已过世,平时靠打零工、捡破烂为生。热心的马新华决定收留老人,并像照顾自己的父亲一样,照顾着这个“汉族爸爸”。20年过去,这里已成为杨吉春真正的家。
“我也不知道啥时候修来的福分,能遇到这么好的女儿。”杨吉春感叹道。
长期资助困难儿童,支持鼓励他们读书回报社会;接济生活困难的哈萨克族夫妇,帮助他们学习汉语、掌握技能、顺利就业……这些年,马新华干了许多暖心事。
2019年退休后,马新华腾出家里一间30平方米的房屋,把这里打造成“家庭矛盾调解室”“居民家庭党校”。如今,马大姐的爱心小院在援疆资金的支持下改造升级成了“马新华民族团结大院”,2022年4月开放以来,已经接待3万多人参观。
这里不只有马新华的团结爱心故事,还有库尔鲁西和林忠东跨越半个世纪的“维汉兄弟情义”的故事等。有人说,到了榆柳巷,总有喝不完的奶茶,听不完的故事。640米的榆柳巷很短,但是这里的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情谊却很长。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位于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额敏镇塔斯尔海村的榆柳巷,虽然只有短短的640米,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9个民族32户家庭和谐共处的生动画面。在新疆,这样处处充满团结情的巷道不是个例。今日之新疆,天山南北处处奏响民族团结的乐章,习近平总书记‘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殷切期望已变为现实。”(来源:西藏日报)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