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23:52:16 来源: sp20250104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上有一座气派如故宫的院子,院子里的大殿有着故宫乾清宫一般的规格等级,4通雍正、乾隆皇帝所立的御碑以及刻写着6种文字的下马碑,表明这里不是普通的古建筑。
这里就是供奉着中国188位帝王、79位贤臣,见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一脉相承、连绵不断历史的历代帝王庙。
历代帝王庙,与太庙、孔庙合称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庙宇,是明清两朝专门祭祀历代帝王的皇家庙宇。
历代帝王庙,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庙前,原本建有东西两座牌楼,牌楼间为景德街。1954年,为拓宽道路,庙门前的两座牌楼、三座汉白玉石桥和两侧的夹墙都被拆除,影壁被孤零零地留在了路南,与主体建筑遥遥相望。
▲历代帝王庙布局图。(图片来源:《大明会典》)敬奉天地、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礼记》中说,凡是对百姓有功业的帝王,都应该进行祭祀。
从黄帝逝世时起,就出现了祭祀黄帝的活动,直至今日,浙江缙云、陕西黄陵、河南新郑三地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黄帝祭祀活动。
秦汉以后,各朝都重视对前代帝王的祭祀。唐玄宗在国都长安分别建了三皇庙、五帝庙、周武王庙和汉高祖庙进行祭祀。宋代在各地营建、修复先代帝王陵庙 70余座。元朝,也继承了祭祀前代贤君的传统。
▲历代帝王庙,共有文物建筑26处,整体布局规整庄严,建筑群高低错落有致、前后层次分明。(图片来源: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到了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建造历代帝王庙,第一次把历代帝王放在一起祭祀。迁都北京后,嘉靖皇帝在原保安寺旧址上改建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历代帝王庙。
清朝的统治者也在这里进行祭祀,特别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4位皇帝十分重视历代帝王庙,不仅对庙宇进行了增建与修葺,还对入祀帝王、名臣进行了调整。
景德崇圣殿是历代帝王庙的主体建筑,殿名寓意为“景仰德政,崇尚圣贤”。大殿为重檐庑殿顶,原本覆盖着黑色琉璃瓦顶和绿色瓦边。
1762年,乾隆皇帝重修时,认为既然供奉着历代的帝王,建筑级别还可以再提提,就改成了纯黄色琉璃瓦,还把外檐彩画改呈金龙和玺彩画,硬生生把景德崇圣殿提升到了“乾清宫”的规格。
大殿面阔9间,进深5间,取九五之尊的意思。殿内有60根金丝楠木柱,707块天花板上绘制有片金坐龙彩画,地面铺设着皇家专用的“金砖”。
殿内,设有7个龛位,共供奉帝王188位。以朝代为辈分,按照“先祖居中,左昭右穆”的顺序排列。三皇居中,五帝与历代帝王按照朝代顺序分列左右,俨然一个“大家族”的列祖列宗,一同享有祭祀。
在景德崇圣殿的留言本上,有游客提问,“秦始皇贡献很大,为什么不祭祀他?”
中国历史上共有460多位帝王,庙中入祀188位。哪些帝王可以入祀?标准是什么?
这就要提到明朝朱元璋、嘉靖以及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6位皇帝的“小心思”了。
▲明太祖坐像。(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朱元璋在南京祭祀的历代帝王,只有16位,包括三皇五帝和历代开国之君。至于秦始皇、晋武帝和隋文帝这3位开国之君,他认为他们施行暴政,功德有愧于民,不予祭祀。
▲康熙皇帝像。(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康熙皇帝觉得历代皇帝的统治是一个完整的、前后相承的系统,包括开国之君,也包括英明睿智的守成君王,除了无道、失德导致被杀或者亡国的皇帝,都应该供奉祭祀。这给入祀划出了底线。他命礼部会同九卿一再商议,增补入祀帝王及从祀名臣。
可惜礼部拟定的增祀方案还没来得及上报,康熙皇帝便与世长辞。雍正皇帝继位后,落实父亲的遗旨,通过了礼部的方案,赶在康熙年号结束之前把遗旨落实到位,增加了143位帝王、40位名臣,入祀帝王达到164位、从祀名臣增加到79人。
▲雍正皇帝及其印刻的“为君难”印章。(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但是,不是说被杀的、亡国的帝王不入祀吗?那么现在祭祀的帝王中,为什么还有被杀的唐宪宗以及亡国的金哀宗和明愍宗?
这个故事要从康熙皇帝讲起。他认为明朝亡国,锅不该由崇祯来背,祸根是万历、泰昌、天启三代,崇祯皇帝励精图治,试图力挽狂澜,但还是没能挽救明朝,所以崇祯可以祭祀。
乾隆皇帝仿效爷爷康熙皇帝的作法,又增祀了有类似情况的唐宪宗、金哀宗。他还发现,爷爷划的入祀底线,只是排除了最差帝王,他认为在历代帝王在治国理政、安邦治国时,有经验、也有教训,祭祀历代帝王,是希望后世的帝王能效法前人的功德、力戒前人的教训。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曾有许多民族登上过历史舞台。历代帝王庙入祀帝王中,既有汉民族帝王,也有少数民族帝王,还有不少“混血”帝王。康熙皇帝本人就拥有多民族血统,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祖上是汉族,祖母孝庄太皇太后是蒙古族。所以,康熙皇帝重视各民族帝王的独特贡献。
▲康熙皇帝祖母孝庄文皇后、生母孝康章皇后图。(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是康熙皇帝的首创。
朱元璋虽然打着“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号,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但是他认为王朝的更替,与当时的天命所归和人心所向有关。元取代宋、明取代元,都是这样。
当然,也是为了在明朝建立之初稳定大局、缓解矛盾,朱元璋肯定元世祖忽必烈有着“治安之盛”的功德,把他列入中华正统的帝系,入祀历代帝王庙。
后来,嘉靖皇帝由于蒙古鞑靼部的侵扰与纷争,曾罢祀元世祖忽必烈,但顺治年间,摄政王多尔衮又恢复祭祀忽必烈,还新增了元太祖成吉思汗、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金世宗完颜雍等帝王。顺治皇帝亲政后,还把朱元璋等明朝的皇帝也“请”进了历代帝王庙。
不仅如此,仔细观察会发现这里祭祀的帝王,既有大一统王朝的帝王,也有“偏安之国”的帝王。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统一多民族封建王朝。但在中华文明浸润下,清朝也走上化武崇文之路。清朝统治者认为依靠武力得到统治地位后,必须融入中华治统文化中,才能坐稳天下。
康熙皇帝认为历史上的前代帝王,子孙后裔已经找不到了,而后来统治天下的人,可以说,是他们创建的功业的继承者,理应对他们进行祭祀。
▲乾隆皇帝御笔“中华统绪不绝如线”。(图片来源: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
乾隆皇帝用“中华统绪,不绝如线”进行了概括。也就是说,中华的治统序列,从三皇五帝开始,其间大一统王朝和“偏安之国”交替存亡,却始终一脉相承,就像一条没有中断的线,中华帝系没有中断、中华民族的历史没有空白。
乾隆皇帝认为,虽然南北朝是偏居一方的政权,但北魏道武帝、太武帝等人,尊儒重佛,兴学重教,养育人才,大修水利,是贤明的君主。按照这样的标准,他又增祀了东晋、北魏、南朝的宋、齐、陈和五代的后唐、后周的23位帝王。
至此,历代帝王庙入祀帝王达到了我们现在所见的188位。
景德崇圣殿两侧,有4座御碑亭,都是重檐歇山顶,覆盖着黄色琉璃瓦,外檐金龙和玺彩绘。亭内巨碑、碑趺加之海水江崖石雕地面,都体现出皇家的最高等级。
自嘉靖年间建成,至1911年最后一次祭祀,历代帝王庙共举行过662次祭祀仪式,其中皇帝亲临祭祀20次。雍正皇帝第一次亲祭后还曾下令,今后皇帝的车架仪仗在帝王庙前也要避绕正门,显示出对历代帝王庙的高度重视。
作为硕果仅存的集历代帝王于一体的庙宇,历代帝王庙承载着中华统绪一脉相承的深意,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大一统”理念的见证者。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刘渝西)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