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再寻刺桐港,海丝文化从这里扬帆

发布时间:2024-12-24 01:49:56 来源: sp20241224

  “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宋元之时,古泉州向东南亚、东非等各地开辟了多条航线。千百年来,海上丝绸之路上交错的航路,倒映着人们开拓创新的精神与对故土传统的发扬。

  新春走基层|再寻刺桐港,海丝文化从这里扬帆

  “泉州的22个世界遗产点,不是孤立的存在,也不是静止的存在。”正如福建泉州市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所说,泉州葆有的世遗点和非遗技艺,涵盖了社会结构、行政制度、交通、生产和商贸等诸多社会文化元素。它们所体现的核心价值和信仰民俗,历经千年依然充满烟火气,始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古代“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发展的百余年间,泉州九日山上的祈风石刻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兴衰。

  新春走基层|再寻刺桐港,海丝文化从这里扬帆

  谈起山间石刻的意义,泉州市南安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何春燕表示:“它所代表的团结一致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已成为航海人、乃至沿海地区的人民共同的精神信仰。”

  在远航前,人们除了向风等自然元素祈佑,还习惯祭拜妈祖,寻求心灵寄托。泉州天后宫文物保护所负责人刘育民也提到:“泉州天后宫是进刺桐城的第一站,也是出海的最后一站,妈祖的信俗也从当时的刺桐港传播到世界各地。”

  新春走基层|再寻刺桐港,海丝文化从这里扬帆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从古至今,船装载着多元文化与故土乡情“梯航万国”,也使我国的特产、技艺得以与世界各地的商品交流。在开拓海洋的过程中,人们离不开底尖面阔、水密隔舱的福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良盾介绍,“水密隔舱”是指用隔舱板将船舱分为互不相通的舱区,每个隔舱板中,板与板之间的缝隙用桐油灰加麻绳艌密,以确保水密。即便其中一部分舱室进水,其他舱室仍然能够保持干燥,确保船只漂浮和平稳行驶。

  新春走基层|再寻刺桐港,海丝文化从这里扬帆

  具有良好抗沉性能的福船,保障了远航的安全,也带来了“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的景象。而在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上,我国出产的德化白瓷是买卖中的重要商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明良提到,宋元时期出口了大量生活日用瓷,“中国白”犹如一个符号,在实用中向世界传递着中国魅力。

  人们载着货物远航归来,看到矗立在刺桐港旁的航标石塔,就是到家了。远航人对“家”的情感,不止凝结于“爱拼才会赢”的敢闯敢干劲头里,也寄托在乡土生活中的一曲一调、一物一品之间。这些极具闽南特色、又带着“海丝”基因的技艺,不断在保护传承中创新发展,为历史文脉注入着新鲜活力。

  新春走基层|再寻刺桐港,海丝文化从这里扬帆

  古朴幽雅、委婉深情的南音,唱不尽闽南人生活中的景和物,也诉不完血脉相连的“乡愁”。这项汉族传统音乐文化“活化石”,也是泉州历史文脉的生动体现。2023年央视“春晚”上的一首《百鸟归巢》,饱含着适应于当代社会需求的传统美感和创新意味。

  对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音)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连法提到:“年轻一辈觉得有创新,他会觉得很喜欢。有年轻人这股核心力量,未来才会更好地推广。”

  新春走基层|再寻刺桐港,海丝文化从这里扬帆

  与家人们围坐看“春晚”,一起吃上美味的团圆饭……春节,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在此期间,许多人们习惯点亮一盏盏喜庆的花灯,以此承载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灯彩-泉州花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晓萍的工作室里,彩灯高挂、色彩缤纷,几盏龙形花灯,更是以流畅的姿态、亮丽的光彩,呼应着我们正在迎接的龙年新春。

  “我们还曾经到法国、澳大利亚,带了一些花灯,那里的小孩子都很喜欢!”陈晓萍说,今年,春节首次被列入联合国假日,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感召力,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文明多元融合的良好心愿。

  春节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海丝遗产和非遗技艺也是如此。

  面对浩瀚海洋,一代代人扬帆远航,使中华文明与世界相连,不断引领着我们探寻海洋文明的东方色彩和时代影响。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