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5:48:52 来源: sp20241215
中新网 3月27日电 据云南卫健委微信公众号消息,云南省野生菌种类丰富且数量众多,野生食用菌种类占全国半数以上,野生毒菌种类数量较多。为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有效减少有毒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云南省强化部门协调、多措并举,取得积极成效。全省野生菌中毒死亡人数连续4年下降,2023年野生菌中毒事件数、发病数比去年同期下降,死亡人数减少10人。
高度重视,提前安排部署
云南省认真贯彻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将野生菌中毒防控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年度食品安全评议考核重要内容。2023年野生菌上市前期,省政府食安办、省卫生健康委组织召开全省食物中毒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处置专项协作小组培训班,再强调再安排再部署。省卫生健康委组织召开省市县乡四级野生菌中毒防控培训会,制定下发加强食源性疾病防控、食物中毒预警及医疗救治、科普宣传教育等系列文件,对野生菌中毒防控各环节工作提出具体要求,组织对昆明、文山、大理、红河等州市、县、乡、村开展调研督导,层层扛牢压实野生菌中毒防控责任。
强化监测预警,抓牢抓实防控
一是筑牢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全省设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医院1873家,主动监测哨点医院30家,实现乡镇(社区)覆盖率达100%,并延伸到村;完善优化野生菌中毒报告制度、流程,将农村、学校、工地及单位食堂等作为报告的重点场所,提高报告针对性、及时性、准确性。下沉防控重心到农村、到基层,对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急救、及时转诊野生菌中毒病人等环节作出明确规定,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同步开展野生菌中毒知识宣传,筑牢农村野生菌中毒防控基层网底。针对不同季节、不同人群、不同饮食习惯,发布预防野生菌中毒等20多期预警信息,拍摄3部专题宣传片;充分发挥村医、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作用,聚焦农村和偏远地区群众,利用新媒体、新阵地、新形式开展科普宣传。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支持下,云南省建立375件常见有毒野生菌DNA条形码数据库,10种有毒野生菌毒素检测方法,第一时间确定有毒野生菌类别、品种;编制并正式出版《云南常见野生食用菌名录》《云南野生毒菌图鉴》,为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提供科学依据。
分级分层,针对性开展防控
为精准防控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省卫生健康委依据2020—2022年全省野生菌中毒数据,结合当地有毒野生菌种类(重点关注中毒致死的野生菌亚稀褶红菇,剧毒鹅膏类等),将云南所辖县(市、区)的野生菌中毒风险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制定《2023年云南省野生菌中毒风险分级地图》《2023年云南省野生蘑菇中毒风险分级一览表》。全省共划定野生菌中毒高风险地区7个,中风险地区51个,低风险地区62个,无上报地区9个。对不同风险等级地区,从宣传发动、信息报送、加强监测、精准干预、强化监管、应急响应、强化救治等方面,分级分层、针对性制定2023年全省有毒野生菌中毒风险防控措施。
医防融合,提升救治能力
重点开展野生菌中毒案例研究并持续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建立由疾控专家、植物学家、医疗专家组成的野生菌鉴定专家群,总结完善“有毒野生菌中毒治疗云南经验”,牵头制定中国含鹅膏毒肽蘑菇中毒临床诊断专家共识,强化培训一线医务人员常见有毒野生菌种类识别能力,通过图片和视频精准鉴定引起中毒的野生菌种类,为全省范围内的中毒患者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作为云南省食物中毒临床救治基地,已将应对有毒野生菌中毒医防结合经验推广到州市和其他省份,帮助更多州市解决中毒问题,让更多群众受益。调整充实完善省、州市2级医疗救治专家组,统筹医疗机构资源配置,开设绿色通道,强化省市县乡远程会诊系统运用,派出省级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现场指导,最大限度减少死亡。 【编辑: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