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18:08:12 来源: sp20241227
中新社 海口2月17日电 题:为何说中非情深、农系未来?
——专访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博士生导师金轲
中新社 记者 王晓斌
中国与非洲,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非农业合作持续不断加深,取得丰硕成果。此前,中国农业农村部发布《中国农业农村部落实<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务实合作举措(2024-2026)》,中国农业科学院与非洲科学院共同发起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倡议,同非方探索中非农业合作新路径,助力非洲实现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非洲农业综合发展计划》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关目标。
中非农业合作有怎样的渊源?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未来前景如何?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博士生导师金轲近日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予以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中非农业合作有何渊源?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金轲:中非农业合作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以建设示范农场、派出农业技术组等方式,主要是面向生产领域,开展对非援助。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后,中非农业合作更加注重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启动建设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驻高级别农业技术专家组,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加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南南合作等。
中国援助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李翔宇 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后,中非农业合作迈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中方不断加大对非农业援助与贸易投资力度,提出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推动实现合作共赢。一是加强合作机制建设,成立中非农业合作论坛;建立中非农业科研机构10+10合作机制;推动成立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提升中非农业合作的组织化程度。二是强化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突出科技合作的先导地位,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建设中非联合实验室和伙伴研究所;设立中非现代农业技术交流示范和培训联合中心;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减贫专项合作计划,增强中非农业合作“科技”含量。三是加强能力建设,持续派驻高级别农业技术专家组;举办援外农业技术培训班;实施“国际杰青计划”;大力招收非洲留学生,为非洲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强化非洲农业自主发展能力。
作为中国对非农业合作的重要力量,中国农业科学院已与非洲23个国家和9个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成果丰硕。
第二届中非农业论坛期间,非洲多国农业部门官员在袁隆平雕像前插秧缅怀。王晓斌 摄中新社 记者:非洲资源丰富,为何整体上长期面临粮食紧缺问题?
金轲:我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缺乏良种、良法、良机。非洲主要农作物单产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缺乏优质种子。据粗略测算,仅将非洲种子更新换代,就能带来20%至50%甚至更高的增产潜力。如果同时升级配套栽培技术和适用农机装备,非洲农业生产力和生产率都将大幅提升。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投入不足。非洲国家缺乏灌溉、道路、储藏等基础设施,且无法生产或难以负担足够的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土地的生产力无法充分发挥,产前和产后损失较为严重。三是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严峻挑战。北非部分国家长期面临干旱、荒漠化等问题;撒哈拉以南非洲水土光热资源丰富,较适宜农作物生长,但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灾害频发,给非洲原本脆弱的农业生产带来新的挑战。
中国援助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供图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都可通过加强中非农业科技合作来为非洲提供助力。通过将中方优质的种子及育种技术向非洲输出,可帮助非洲实现种业现代化。如中国农业科学院与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简称“盖茨基金会”)合作,向9个非洲国家发放绿色超级稻材料,比当地品种增产20%以上,超3万户农民从中受益。
将中国先进的旱作节水、保护性耕作、病虫害防控、气候智慧型农业等技术转移到非洲,可帮助非洲挽回粮食产量损失。中国农业科学院通过中国—FAO南南合作项目,共同推动非洲草地贪夜蛾可持续防控;帮助卢旺达建立地下害虫综合防控体系,挽回了当地马铃薯作物产量损失;为埃及研发H5禽流感专供疫苗,有效控制了埃及禽流感疫情;与埃及共建“农业绿色发展联合实验室”,通过联合研究,提高埃及农业绿色发展技术水平。
第二届中非农业论坛期间,非洲多国农业部门官员在海南考察。图为田埂上一架植保无人机吸引众人眼光。王晓斌 摄中新社 记者:中非资源禀赋各有不同,中非农业合作为何能取得显著成效?
金轲:非洲在创新方面进步空间巨大,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尤为迫切。中国的技术和经验对非洲解决粮食安全和贫困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和非洲都是以小农户经营模式为基础,中国在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技术,特别是针对不同生产场景的农业技术解决方案,更适合在非洲国家应用。
此外,中国注重统筹多方资源开展对非合作,除利用政府资金外,还与FAO、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盖茨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共同对非洲开展南南及三方合作,帮助非洲提升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期间,非洲多国农业部门官员在海南考察设施农业。王晓斌 摄中新社 记者:中非农业合作与其他农业先进国家和非洲之间的农业合作有何不同?
金轲:中国秉持“真、实、亲、诚”对非合作理念,中国对非合作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干涉内政、不提强人所难的要求,帮助非洲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发展。
中国与非洲农业合作既重视“授人以鱼”,又重视“授人以渔”,不仅援助非洲大量粮食物资,同时通过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技术培训,注重提升非洲当地的农业科技研发和应用能力,促进非洲农业自主发展。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例,作为“中非现代农业技术交流示范和培训联合中心”挂靠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累计培养非洲国家的留学生276名,是农业领域培养非洲留学生最多的机构之一。接收21名非洲访问学者,累计为非洲培训学员2600余人。未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还将在位于三亚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建设国际教育学院,重点招收非洲留学生开展种业科技创新,五年内使留学生数量再翻一番。
中国援助埃塞俄比亚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项目。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供图中新社 记者:当前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局部地区动荡不安,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粮食安全风险,中非农业合作可以带来哪些稳定预期?
金轲:根据FAO等机构发布的《2023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2022年全世界有7.83亿人面临饥饿,非洲大陆依旧首当其冲,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人食不果腹,饥饿人口比例是全球平均的两倍多。可以说实现全球零饥饿目标,最大的挑战仍在非洲。
当前,非洲自身粮食生产不足,严重依赖进口,国际局势特别是地区冲突,为世界粮食生产和运输带来挑战,加剧了非洲粮食不安全的境况。中非农业合作,致力于从根本上提升非洲粮食自给率,减少对世界粮食市场的依赖,同时可输出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对于稳定非洲以及世界粮食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023年11月,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骆云飞 摄中新社 记者:如何看待中非农业合作未来前景?
金轲:中非农业合作前景广阔。通过农业科技领域深度合作,一方面可提高非洲粮食作物的产量,维护非洲和世界粮食安全。广袤的非洲大陆,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是水稻、高粱、白色玉米、芝麻、可可、扁豆、南瓜、油棕等作物的重要起源地,中非在上述作物领域的科技创新合作,有助于提升双方作物育种和应用水平,为世界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另一方面,中非农业合作可提高非洲特色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促进中非农产品贸易,提升非洲出口创汇能力,助力非洲减贫增收。如中非芝麻合作潜力巨大,中国进口芝麻的70%以上来自非洲。相比中国,非洲芝麻产量还有3到4倍的提升空间,加强芝麻领域合作有助于实现互利共赢。
此外,非洲拥有世界上60%的未开垦耕地,为中国农业科技“走出去”提供巨大的应用空间,也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潜力。(完)
专家简介:
金轲,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中国农业农村部饲草高效生产模式创新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林草局、中国农科院“草地土壤健康评价与功能提升研究创新团队”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科技走出去协同创新与集成示范”专项首席科学家。被中国科学技术部、农业农村部聘为“十三五”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规划国际合作专题组组长、“十三五”农业科技国际合作规划专家组组长。2020、2021、2022年被邀请作为Glinka World Soil Prize(土壤领域最高奖)和World Soil Day Award评奖委员会委员。曾获比利时De Boodt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突出贡献土壤科学家奖(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Scientists in Soil Conservation)。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