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王志乐:中国为什么坚持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发布时间:2024-12-22 22:46:32 来源: sp20241222

   中新社 北京11月7日电 题:中国为什么坚持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专访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原主任王志乐

   中新社 记者 孔任远

  11月5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本届进博会吸引了128个国家和地区的3400多家企业参展,其中超过200家企业连续六年参会。作为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在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和开放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成效,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致信强调:“中国将始终是世界发展的重要机遇,将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原主任王志乐近日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时分析认为,中国已深深融入全球产业链,只有对外开放,中国的产业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制度型开放是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新高度;中国近年推进企业全面“合规管理”方面所做的努力,为高水平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在多个场合的重要讲话中,中国领导人都将“高水平对外开放”置于重要位置,传递出什么信息?

  王志乐:尽管在近年国际形势以及全球产业链的大调整中,出现了一些对中国不利的变化,我仍然认为,当下的中国应该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

  近年,受疫情和国际地缘政治影响,各国经济受到冲击,全球产业链也出现重大调整,甚至有声音认为全球化已经终结。而对中国来说,三年疫情使得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放大。去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全球产业链又出现了大调整。

  面对这样的局面,有人主张既然国际形势不好,中国拥有全产业链,干脆关起门来自己发展。其实,这个想法在当代难以实施。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这一轮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全球经济发展图景,如今各国经济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中国从全球引进能源、矿产和农产品,通过完备的制造业为全球市场提供性价比很高的制成品。同时,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进入中国。

2021年5月,在江苏省如东县洋口港中石油江苏LNG接收站码头,来自阿尔及利亚的“科洛尼斯”LNG船正在接卸进口天然气。许丛军 摄

  如今,中国已深深融入经济全球化,如果与国际经济脱钩,将难以获取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国际资源,包括资金、技术、能源、矿产以及市场。

  显然,中国还应该坚持对外开放,而且是高水平对外开放。正如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中所指出的:“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2023年10月,北京市街头布置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元素装置。胡庆明 摄

   中新社 记者:当前一系列信息显示全球价值链有拆分风险,国际舆论也常有“脱钩”言论,中国应怎样应对?

  王志乐:近期,有西方国家将对华政策的表述改为“去风险”,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访华期间也明确表示“不寻求与中国脱钩”,这些都说明西方国家意识到与中国脱钩是不现实的。

  欧洲虽然强调“去风险”,但在中国的投资没有停过,巴斯夫最近在湛江建了投资上百亿欧元的综合性化学品生产基地,大众今年在合肥投资1.4亿欧元建新能源电池工厂。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抬高关税打压中国,最后发现中美贸易去年居然比前些年贸易额都高,据美方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和中国货物贸易总额达6906亿美元,创历史新纪录。

2019年11月23日,巴斯夫广东新型一体化生产基地项目在湛江启动。图为项目奠基现场。梁盛 摄

  中国也一样,外资对中国形成现有的经济格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外资进入中国后,投入资金、技术、管理,推动中国企业按照现代企业来经营,达到国际标准。改革开放前,可以说中国并没有汽车、化工、电子等现代产业,只有具备制造功能的工厂且往往“小而全”“大而全”,并不是现代企业。外企通过在华直接投资,把中国工厂融入全球产业链。因此,外资催化了中国现代企业、现代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此外,全球企业来中国布局,有利于营造中国和平发展的环境。

  所以,世界与中国彼此难以脱钩。

   中新社 记者:当前形势下中国反复强调“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哪些意涵?

  王志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国将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这意味着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CPTPP要求确保国有企业经营活动均基于商业考虑,政府对国有企业提供的非商业支持,不得损害其他成员及其产业的利益。规定各成员国法院对其境内经营的外国国有企业拥有管辖权,要求各国政府在企业监管方面保持非歧视和中立性。

  20世纪70年代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起步之时,发达国家就率先提出跨国公司行为准则。因为跨国经营中,要面对环境、社会责任、劳工人权、反腐败等问题。2000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建立,又提出全球契约10项原则,涉及人权、劳工标准、环境、反腐败等。联合国全球契约的提出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强化合规管理推进到全球范围。

  2017年5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就明确要求企业强化合规管理,建立合规制度。迄今为止,中国已有20多个中央政府部门对推进企业合规管理提出指导意见、指引,或参与了对企业的合规监管。目前,中国全部央企和一大批地方国企都在建立合规管理体系,合规这个概念已在中国深入人心。

  现在,应继续推进中国企业的合规管理,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参与全球产业链。国际通行规则第一条就是公开透明,不公开就会带来腐败、寻租空间。此外,还要注意环保、人权等问题。现在国际上投资关注三个要点ESG,即Environment(生态环境)、Social(社会责任)、Governance(公司治理)。这些都是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应重视的。

2018年11月,第十一届国际跨国公司领袖圆桌会议在天津举行。本届会议主题为“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由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联合国和平大学共同主办。佟郁 摄

   中新社 记者:中共二十大报告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合规对共建“一带一路”有什么启示?

  王志乐:合规对推进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共建“一带一路”,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取得巨大成绩,但同时,中国企业在其中也面临各种风险,特别是合规风险。

  中央多次提到,“一带一路”要引进各国普遍接受的规则标准。如今,“一带一路”提出“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其中“软联通”指的便是规则制度。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政府要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吸收借鉴国际成熟市场经济制度经验和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加快国内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企业应制定全方位和全流程的合规方案并认真有效实施,不断提升合规管理能力和合规竞争力,提升“一带一路”的“软联通”水平,进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完)

  受访者简介:

  王志乐,1948年生,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原主任,现任深圳市企业合规协会会长,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第十项原则专家组成员,长期研究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合规等领域,著有《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新趋势》《软竞争力:跨国公司的公司责任理念》《合规:企业的首要责任》《全球公司》等。获国务院颁发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