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获得感 改革的含金量——从身边变化看新时代改革开放

发布时间:2025-01-07 08:23:00 来源: sp20250107

  原标题:人民的获得感 改革的含金量(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

  ——从身边变化看新时代改革开放

  “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为人民谋利、为民生解忧,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新变化——

  “拿证那天,天看着都格外蓝。”得益于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陕西西安市放心早餐摊主许海丽拿到了西安居住证,这意味着孩子可以就近入学了;

  “在家门口幸福养老,真好。”受惠于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陆续展开,家住辽宁沈阳市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区的老人王文义对晚年生活感到满意;

  “没想到,现在已变为‘医保按待遇找人’了。”安徽安庆市望江县的姚先生喜出望外,父亲看病花费41万多元,异地报销29万多元后,还能享受追溯救助政策,自己没申请就拿到了4.9万元医疗救助金;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壮阔画卷中,人民的获得感,折射改革的含金量。

  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的原则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从“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强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推出许多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强。

  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问题清单”就是“改革清单”。

  “刚工作的时候为了补办身份证,千里迢迢跑了趟老家洛阳。”今年4月,家住广东广州的张女士给儿子入学办户口,再也不用跑回老家折腾了。“以前要开准迁证、要办迁移证,现在用‘跨省通办’替代了这‘证’那‘证’,省时又省心。”越来越多“网办”事项在指尖解决,让人们尝到了甜头。

  打破壁垒,户籍制度改革让1.4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完善服务,适老化改造等暖心养老举措不断推出;切实减负,个人所得税改革惠及2.5亿人……一系列既有针对性又有含金量的改革举措,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今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高额药费曾经使福建三明市民高万勇感到沮丧。“几年前,光是一片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的开销就是全家一天的菜钱,如今一天用药仅需花费1毛多。”通过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药价大幅下降,患者负担显著减轻。

  要让老百姓用上更多平价药!截至今年5月,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已开展9批,纳入374种药品,其中大部分为常见病慢性病用药。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提质扩面”赫然在列。

  发展无止境,改革无穷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转变为系统集成、全面深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内涵更充实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70多次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和中央深改委会议,各方面推出2000多个改革方案,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涉及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各个环节,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广西凭祥市友谊关口岸,满载着进口水果的车辆汇成车流,正在快速有序通关。

  “做水果生意最怕‘堵’。天越热,水果越等不得。”当地水果商叶宏翔回忆,过去货物通关要清关交税,还要跑银行、海关,填一大沓单子,“有次整柜榴莲开裂了1/3,足足损失了几十万元”。2019年,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崇左片区设立,通关“堵”点越来越少,“现在智能通关‘刷脸’通过,环节进度还能通过手机实时掌握。”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同时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内涵更充实。

  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梁河水库是江苏最大的人工水库。这里水面碧波荡漾,远处白鹭掠过。

  2021年,孙尽阔担任石梁河镇级河长后第一次巡河,眼前所见却是另一番景象——水面泛着柴油花,水里长满了水华。村民在库区投下密密麻麻的网箱,饵料令水质进一步恶化。

  清网箱、捞垃圾、查污水,下河治水、上岸治绿,各级河湖长守护碧水清流。孙尽阔说:“石梁河昔日盛产的银鱼又回来了,乡亲们的幸福河又回来了。”

  制度建设托举起稳稳的幸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可持续

  “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

  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解决民生领域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零敲碎打调整、碎片化修补难以长久奏效,任何一项改革只有转化为施之长远的制度,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可持续。

  “我和爱人小汪,都是90后‘新重庆人’。求学、工作、成家,盼的就是能在这座大城市扎根。”家住重庆市沙坪坝区的唐沁拿着钥匙,高兴地打开家门。

  去年初,在沙坪坝区小龙坎街道的公租房申请点提交了资料,今年春节后,一家人就欢欢喜喜地搬进了公租房小区。“最令我满意的是,公租房不仅租金便宜,配套建设的小学就在小区附近,送女儿上学,走路只要几分钟。”

  一把房门钥匙,打开的是“住有所居”的梦想。近年来,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成为像唐沁这样的“新市民”满足住房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

  稳就业、增收入,补短板、促公平,兜底线、织密网……一项项民生制度托举起稳稳的幸福,有力保障人民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民生制度的完善源于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2016年,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有位婆婆告诉吴新慧律师,希望趁脑子灵光,指定孝顺孩子作自己的监护人。

  “我们发现,相关法律是空白的。希望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的作用,把这种许多人的‘个人意愿表达’,上升为国家法律条文。”吴新慧说。

  就在当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征询民法条文意见、建议,吴新慧提出增设公民按自己意愿选择监护人的规定。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第三十三条采纳了这条建议。

  老婆婆的意愿被写进了法律,正是民生制度建设熔铸群众智慧的体现。从天津“一颗印章管审批”,到浙江“最多跑一次”,再到福建三明综合医改……一项项闪烁着群众智慧的规章制度应运而生,逐渐在更多地方生根发芽。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始终是改革前行的目标和方向。

  今年5月,在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当有学者发言提到“接下来的这轮改革,力争让更多群体有更强的获得感”时,习近平总书记赞许道:“这句话正是点睛之笔,老百姓的获得感是实实在在的。”

  新征程上,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将改革开放历史经验运用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就一定能够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把改革推向前进。(姜 赟 李 翔 钱一彬)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