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2:38:07 来源: sp20241221
■ 观察家
“专家”身份成为商家引流的关键。
“看,我又领了3毛钱。”湖南长沙72岁的任琳听完养生课,答完题后,兴致勃勃地跟家人说起自己领到的奖励。据《法治日报》报道,像任琳这样沉迷于网络养生局、花钱买课、疯狂记笔记、购买养生产品的老年人不在少数。
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不少老年人的养生“战场”转至线上,通过各大平台获取养生保健知识。所谓商家捏造“专家”身份,在短视频平台、小型直播App、私域直播等渠道开直播,采取“拉人头”的方式、通过设置密码进入直播间“听课”……一顿操作下来,层层考核设陷阱、引诱入局,让老人沉迷其中。
这其中,“专家”身份成为商家引流的关键。但养生局里哪有那么多专家?报道的案例中,只有高中文化的迟某军担任讲师,被公司包装成拥有多个虚构头衔的“养生专家”,如“抗癌防癌专项基金会秘书长”等;还有的人伪装成“道长”“国医”为老人“授课”。
这些名号足够唬人,老人平时恐怕都没机会遇到,如今在网上能听到其养生课,自然乐意相信。而这些“专家”的授课内容确实有一些基础养生知识,并非完全蒙骗。再加上类似“救人无数”的自我宣传,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让老人更加深信不疑。
而让老人基于其造假身份获取养生知识、买养生产品,这种卖货操作,从一开始就涉嫌对消费者进行欺骗。还需注意的是,这种养生局,对目标群体的锁定格外精准,大多通过私域直播,通过设置密码进入直播间,面向特定人群“授课”。这既有利于降低专家身份被揭穿的风险,还能在封闭空间营造“信任氛围”,对老人轮番“洗脑”。
所以,不能再让养生局里的专家这般“疯狂”了。在中央网信办今年开展的“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中,明确要求平台应加强网络主播规范管理,加强对主播资质核验,“并对无认证资质、假冒专业人士身份开展直播的账号依法依规依约从严处置。”
因此,群聊工具与直播平台有责任对这些养生专家的身份做好审核和认证工作,一旦发现弄虚作假,采取封号、禁播、纳入黑名单等办法进行严惩。同时,对私域直播、小型直播App,可通过设置敏感词、跳转外部链接风险提示、设置明确举报窗口等方式避免老年人上当受骗。
有关监管部门也需对养生领域的直播带货行为重点关注。对其中存在的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严格监管,同时还要加大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避免老年人信息被非法获取而遭到精准锁定。
直播间养生局乱象,也反映出老年群体对养生类知识的渴求。相关部门不妨加大健康养生的科普力度,通过与平台企业合作,推出更多养生类节目,满足老人需求。
□新京报评论员 迟道华
(新京报) 【编辑:周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