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洋公益诉讼出实招

发布时间:2024-12-25 07:48:29 来源: sp20241225

   盗采海砂、非法捕捞、破坏红树林……近年来,随着人类海上活动日益频繁,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成为世界性难题。如何守护好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成为广东省广州市这座山海之城的必答题。作为公共利益的守护者,广州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在精准监督、智慧赋能、机制创新上不断发力。

   红树林是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近岸海水环境的重要生态资源。2023年6月,广州市南沙区检察院接到某村红树林湿地被外来物种挤压生长空间、危害本土红树植物生存的线索。但是,红树林生长区域离岸较远,外来物种不易辨别,案涉区域分布零散,调查难度较大。如何进一步夯实证据,为检察公益诉讼监督奠定基础,成为摆在检察官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破解此题,广州检察机关充分发挥一体化履职优势,通过公益诉讼指挥中心加强两级检察院深度联动,统筹运用无人机、远程执法记录仪、高像素相机等设备开展高效调查,并邀请红树林保护专家参与鉴定、协助辨别物种。在“空天地网”一体化通信技术的“加持”下,核实查明,案涉红树植物存在被有害物种侵害、被占用、滥伐、海漂垃圾围林等情形,由于行政机关执法权限交叉不明,导致了红树林湿地保护存在日常管护缺位。

   在组织圆桌会议进行证据开示及磋商后,南沙区检察院明确责任主体,依法向相关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书》3份,《磋商函》9份,督促行政机关迅速整改,清除有害生物面积18000余平方米,清理红树林湿地垃圾46.9吨。2023年12月,南沙区检察院组织行政机关、“益心为公”志愿观察员对整改实地“回头看”,发现案涉红树植物整体生长态势良好,红树林湿地环境得到恢复改善。

   为进一步解决红树林保护存在的薄弱环节,变“抓末端、治已病”为“抓前端、治未病”,检察机关积极推动广州市首个“林长+红树林长”协作机制和首单红树林蓝碳生态保护保险在南沙落地;同时,在“智慧赋能”下,红树林湿地保护数字检察法律监督模型研发出台,并在全市推广。2024年2月,广州市检察院结合全市红树林保护公益诉讼案件办理情况,向广州市政府专题函告有关问题和对策建议,推动市一级行政机关制定专门工作方案,建立健全红树林保护长效监管机制。

   近年来,针对非法排放陆源污染物、非法采挖海砂、非法捕捞水产品、破坏红树林等违法行为,广州检察机关重点加强法律监督,截至目前,共督促清理沿海滩涂固体废物和垃圾800.7吨,推动保护红树林4122亩,向侵权行为人索赔修复海洋生态、治理海洋环境费用2761万元。

   从建立海洋公益诉讼观察站,到聘任366名“益心为公”志愿观察员和3万余名志愿者;从推动认购碳汇替代性生态修复模式常态化运用,到通过“检察建议+调研报告”等形式推动源头治理;从联合深圳、珠海等地检察机关开展增殖放流,到携手横琴、前海、新会、台山等七地检察机关签署《大湾区环珠江口红树林湿地物种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近年来,广州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涉海洋公益诉讼和河涌治理案件212件,探索出一系列“实招”,为推动全国海洋公益诉讼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经验。

   (本报记者 吴春燕 唐一歌)

(责编:薄晨棣、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