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0 08:01:02 来源: sp20241230
【光明论坛】
素有“文物之邦、鱼米之乡”美誉的江南古镇绍兴,“山水甲天下,景色醉人心”的桂林山水,俯仰之间皆可捡拾文化“碎片”的洛邑古城……广布于祖国各地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如同一颗颗明珠镶嵌在广袤的大地上。文化和自然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延续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脉,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守护中华瑰宝,赓续中华文脉,是中华儿女的崇高责任与使命。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自觉,强化系统保护、创新利用方式、增进交流互鉴,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从全面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考古项目,到深入实施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等重大保护工程,再到扎实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全社会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意识显著提升,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丰厚滋养。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好文化和自然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年来,北京先后开展110余项长城保护工程,成立全国首个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启动箭扣长城和大庄科长城研究性修缮项目,探索出一条长城保护的新路径;以中轴线申遗为突破口,将中轴线申遗保护与街区有机更新、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从腾退整治到修缮利用,从考古发掘到环境保护,从专家咨询到全民参与,协同各方形成保护合力,向世界呈现中华文化之美。可见,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多方力量做好顶层设计、强化系统保护,切实提升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
创新利用方式,让文化和自然遗产绽放时代新韵。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目的不是要将其束之高阁,而是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保护好文化和自然遗产,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通过注入科技、旅游、生态等新要素,充分激活文化和自然遗产生命力。比如,国家博物馆推出“三维珍品”在线展示,鹰形陶鼎、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汉归义羌长”青铜印等,观众可在线直观查看文物局部细节,满足了观者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海南着力构建智慧化生态管护新模式,以数字技术助力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通过日常巡护、资源监测让公园变得更“智慧”;敦煌研究院建成“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并将典型洞窟的高清数据公布在互联网平台上与全球共享。通过融入创新元素、增加科技赋能,大众可以深度参与互动、体验,感受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全新生命力与时代活力。
推动交流互鉴,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绚丽色彩。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我国璀璨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正作为“外交使者”“国家名片”,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不仅向世界全面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更集中呈现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水平,为世界遗产事业提供了中国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我们看到中沙联合考古队一起“唤醒”沉睡千年的历史遗迹,中国工程师参与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震后修复工程……在这些国际合作项目中,我们携手世界各国一起探索文化和自然遗产背后的奥秘,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与重要价值得到世界广泛认可,用实际行动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绘制人类文明的多彩画卷增添更多新韵。
(作者:陈清,系南京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艺基地研究员)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