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20:04:17 来源: sp20241215
【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教育笔谈】
今年9月9日,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号召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教育系统很快掀起学习践行教育家精神的热潮。本文就教师应当如何涵养、弘扬教育家精神展开探讨,力争为教育家精神的弘扬勾勒一幅知行合一的“路线图”。
弘扬教育家精神,既是“入脑”的事,更是走心的事
弘扬教育家精神,需从“记得”到“晓得”,再从“晓得”到“获得”。记得,意即教师要精准识记教育家精神的内容与表达;晓得,意即教师需深入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实质与要义;获得,意即教师应用心体悟、努力培育教育家精神,最终达至教育家的境界水准,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师应在学习中认清教育家精神的实质,明确教育家精神不仅是“只有极少数教育家才能拥有的精神”,而是每一位教师通过努力学习与扎实践行也能够达到的精神境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对历史上众多教育家和优秀教师崇高精神境界的归纳和凝练,尽管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够拥有“教育家”的荣誉头衔,但每一位人民教师都有着成为教育家型教师的可能。因此,教师要立足自身学习领悟教育家精神,认识自身德行与教育家、优秀教师的内在一致性,寻找差距与不足,在教育家精神的指引下,以更高的热情投入教书育人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向教育家行列靠拢。
教师应在实践中探索教育家精神的养成,明确教育家精神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可以学习和培养的。为寻找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路径,教师需要带着问题,通过阅读、观影等自学手段领悟历史上著名教育家的事迹与精神,学习借鉴优秀教师的实践经验,也可在集体学习中带着问题聆听党政领导、专家学者、优秀教师代表对教育家精神的解读,积极与优秀教师代表、前辈、同行就教育家精神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探寻涵养这一崇高精神的方法和心得,为在工作中更好落实教育家精神扫清障碍。
弘扬教育家精神,既是认知的事,更是行动的事
弘扬教育家精神,不仅需要教师在认知和情感层面认同教育家精神,更需要教师身体力行,时刻严格检视自身,并将教育家精神落到实处,在知行合一中涵养、发扬。
教师成长发展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教师常常需要独立面对缺乏强力监督、缺乏正面反馈的境遇。金钱、名誉等各种各样的诱惑随时可能影响教师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使教师的言行偏离教育家精神乃至师德师风基本规范的要求。教师应积极应对上述挑战,时刻保持清醒的认知,谨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提出的底线要求,时刻以优秀教师为榜样、以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准则的反面案例为戒。教师要坚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信念,坚决摒弃教育过程中的功利化倾向,用对学生和教育事业的热爱激发自身克服困难、抵制诱惑的强大意志力。
教师的崇高精神,归根结底要通过日常工作来落实、在一言一行中体现。“吐辞为经,举足为法”,教师本身也是“教材”,因此要时刻做到慎独慎微,仔细衡量每一次言传身教对学生成人成才的影响,精细打磨教学语言和行为,形成教师言行的自我规范和自我约束。教师可通过系统性观察、记录、研究自身教学言行,为自我反思积累素材和依据,可借助工作日志、微格教学、音视频记录等多样化、个性化手段有意识地“跟踪”自身言行,按照时空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教师还可以通过主动接受监督和建议,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助力自身优良习惯的养成和崇高精神的涵养。教师应积极参加师德师风共建活动,在同行切磋交流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此外,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家长、学校领导等不同群体的沟通,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的职业行为。
弘扬教育家精神,既是当前的事,更是长远的事
弘扬教育家精神,不仅需要抓住当下的每时每刻,更需要在长期履职之中涵养崇高师德师风、累积深厚理论功底、锻炼强大业务能力,厚积薄发,向成为教育家型教师的目标迈进。
教师应坚持与时俱进,拓展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在教育创新发展、教育强国建设和教育对外开放的时代要求之下,教师要寻找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的全新增长点。可着眼教育领域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吸纳最新的教育教学技术、教育理论为我所用;可基于自身条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支援教育欠发达地区走向教育振兴,成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分子,同时丰富职业经历、人生阅历,突破自身发展极限,发掘职业潜能;也可在投身教育对外开放的实践中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通过关注国际前沿,参加国际会议,参加访学、交换活动,申请公派留学或自费留学等多种手段,成为肩负“引进来”和“走出去”双重使命的国际化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教师一方面要主动学习借鉴国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要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将中国优秀经验推向国际。教师的国际化将为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作出贡献,为中国教育事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有助于教师自身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培养,在融会贯通中弘扬教育家精神。
教师应坚持终身学习,以寻求持续性文化滋养积聚前行的强大动力。应将大量、深入阅读的习惯贯穿职业生涯,广泛学习国内外思想文化经典,通过寻求文化滋养、借鉴前人智慧来获取关于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原则性思想启迪与指导,将先哲、先贤的智慧与情操内化为思维习惯、行为准则和人生信条。教师也可着眼于更长的时间尺度为自己的学习、进修和教书育人制定分步骤、分阶段的计划,通过参与教学项目、研究课题、名师工作坊等具有长期性的活动来锻炼自己坚持长期投入的能力。教师还可在条件允许时以脱产或在职的方式安排深造,持续提升自身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核心竞争力。
教师应坚持陶冶身心,在情感滋养中形成超越理性的追求与热爱。教育是以爱育人、以情化人的事业,教师之情感因素在从教实践中不可或缺。教育家精神是理性的认知与非理性的情感、意志等因素的辩证统一。在非理性层面,教育家精神是美与爱的统一:它描绘了教师美德的至高境界,其所包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是不同方面、不同类型崇高师德师风的具象化表达;贯穿其中的是教师对青少年学生的大爱、对教师职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博爱。培育教育家精神离不开积极情感体验的创造。教师可以通过展现教育家高风亮节的优秀艺术作品,通过音乐、绘画、影视、诗歌等艺术熏陶获取积极情感体验,强化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并在潜意识层面形成对教育家理想境界的向往。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教师在自我调适中确保工作和学习效率,养成优良的作风与行为习惯,彰显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美与爱的情感滋养,教师将更好地培养创造美与爱的能力,以崇高师德形成强大的引领力和感召力,在领悟、认同、实践教育家精神的奋斗中向人民教育家看齐,成为师德崇高、业务精湛、成就斐然的教育家型教师。
(作者:刘志,系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东北师范大学〕执行主任、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周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