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5 02:20:36 来源: sp20250105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聚焦土地修复、荒漠化和干旱韧性。
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
一年来,“三北”工程攻坚战围绕荒漠化治理的重点、难点加速推进,更加浓郁的绿色在祖国北疆不断铺展。
大家联手打个歼灭战
6月骄阳似火。看着县城东边最后一片流动沙丘也被草方格牢牢罩住,宁夏吴忠市盐池县林草服务中心主任孙果吁了一口气,20多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这片黄沙横跨宁夏和内蒙古两地,属于毛乌素沙地。
20世纪80年代,盐池县沙化土地面积占比超过82%。一夜狂风过境,沙子堆得和房顶一样高。经过几十年努力,全县200万余亩严重沙化土地重披绿装,唯独剩下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交界的这片沙丘迟迟未能治理,明晃晃一片,成了孙果一块“心病”。
“难就难在沙丘跨省了。”孙果说,过去治沙往往以行政区划为单位,各治各的,一些省市县交界处反而容易留下林草带断档盲点,虽然面积不大,却直接影响治沙成效,成为“三北”工程的攻坚难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强化区域联防联治,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行沙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统筹谋划,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生态防护网络。
闻令而动,共同攻坚!去年10月,陕甘蒙宁四省区五地共同签订《毛乌素沙地区域联防联治合作协议》,将单打独斗变为抱团共进,从四周向中心织网锁沙。
宁夏吴忠市盐池县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交界处的流动沙丘,今年刚刚完成治理。(孙果摄)
协议签署次月,盐池县就与鄂托克前旗“双向奔赴”。盐池县投资治理的3000多亩沙地,最近刚刚完工,其中1000多亩在鄂托克前旗境内。不远处的鄂托克前旗毛乌素沙地蒙陕宁联防联治二道川作业区,当地农牧民正忙着栽种沙柳,加速构建上风口阻隔带。
孙果告诉记者,盐池县的治沙队伍刚进入内蒙古时,还曾发生一段小“插曲”。个别村民担心发生地界纠纷,上前阻挡工人:“这是我们的地,你们治了以后就成你们的了?”两地基层干部耐心消除误会:“地当然还是各自的,但沙害面前不分你我,大家联手打个歼灭战,环境好了大家都好。”如今,两地林草部门已协议共同禁牧,管护好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
“三北”工程攻坚战打响以来,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协调推动下,联防联治新局面不断拓展:不仅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区围绕毛乌素沙地开展了联防联治,甘肃和内蒙古共同构筑四大阻击防线,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握手”,青海、甘肃、新疆也围绕各自主要风沙口部署了阻击点,构建同向发力的新格局。
让苗木新品种在沙里扎根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治沙新品种苗木示范区,400多亩草方格里,栽植两个多月的沙木蓼、四翅滨藜大多长到40厘米左右,生出了侧枝,一片绿意盎然。
杭锦后旗治沙站站长杨瑞正在指导技术人员栽种刚运送来的幼苗:“栽苗一定要做到深度够、苗扶正、土踩实、水浇足,要从四周注水,才能保证湿度。”
“这些都是我们引进的新品种,可宝贝着呢!”杨瑞告诉记者,过去部分地方栽种的是单一树种柠条,几十年过去,这些树开始集中进入“退休期”。加上种植的传统灌木品种耐盐碱、耐旱性不强,成活率不高。
“一些老化退化的沙生植物失去了固沙功能,原来已经治理固定的沙丘又会流动起来,我们只能年年在缺株断行的地方补植,但修补的速度赶不上退化的速度,时刻都在担心沙化会反扑。”杨瑞说。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治沙新品种沙木蓼和四翅滨藜苗木示范区。新华社记者 李云平 摄
种什么、怎么种、在哪种,都是攻坚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科学治沙,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要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
去年8月,三北工程研究院在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的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揭牌成立,汇聚了国内防沙治沙领域优势科研力量。杭锦后旗林草局立即请研究院的专家现场“诊疗”,开出“处方”:引进耐干旱、耐盐碱的“先锋”树种,同时增加植物多样性,提升林草系统的稳定性。
杨瑞多次带队到甘肃、宁夏等周边省份考察学习,终于在今年3月与宁夏一家农林种植专业合作社达成合作,共同打造适应西北干旱区的治沙新品种苗木示范区——由对方提供苗木、技术等支持,引进20多种沙生灌木进行固沙试验。
近期,苗木栽种已接近尾声,马上将飞播草籽。“目前看成活率能达到90%以上。”杨瑞满脸喜悦地告诉记者,试种成功的话,今年秋季计划推广“复合型”林草治理模式1000亩,构筑更加稳固的生态屏障。
变“人海战术”为机械“上阵”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4台装有履带的压沙机正在沙地里“插秧”——小推车大小的压沙机前方都装有一个直径80厘米的大齿轮,压沙机前进一米,大齿轮就会将早已均匀铺在沙地上的稻草、秸秆精准“植”入沙地里。不一会儿,一条条金黄色的沙障“编织”完成,将沙丘牢牢缚住。
“赶在秋天前扎好草方格,到时就可以种苗了。今年以来我们防沙治沙都是机械化操作,作业速度比以前纯人工提高了3倍多。”管护中心主任杜永军介绍,乌拉特后旗造林窗口期短,夏季高达40摄氏度的地表温度会将幼苗晒死,冬季几场大风就会让树苗被流沙掩埋,只有春夏交接的一个半月和秋季一个月适合种苗。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职工驾驶机械铺设压沙障。新华社记者 李云平 摄
“过去我们不知道什么样的机械适合在沙漠腹地运行,扎草方格和种苗一直依靠人工,效率很低。”杜永军说,乌拉特后旗沙化土地面积2065万余亩,已经治理的面积仅有459万余亩,剩余治理任务重、难度大,很多地方连路都没有,光靠人工背着草和树进去,耗时太长,“‘人海战术’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防沙治沙需求”。
去年10月,国家林草局在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举办了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先进机械装备演示活动,沙障铺设机、无人机、全地形运输车等一批先进适用的防沙治沙机械装备集中亮相。看到压沙机械能在起伏的沙丘上如履平地,杜永军信心倍增:“要攻坚剩下的沙漠,非得上机械不可!”
活动结束后,国家林草局向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捐赠了30台生产设备。之后,管护中心又派人走出去考察市场,先后从甘肃武威、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引进压沙、栽植梭梭等各类机械设备16台,有了科技助力,防沙治沙效率大大提高。
“机械压制沙障不仅速度快多了,稻草扎下去的深度也能统一达到15厘米,抗风固沙能力更强。”杜永军说,截至目前,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通过新型机械设备实施压沙造林已有2600亩。
如今,运输苗木的无人机、沙障铺设机、固沙机等多种机械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三北”工程攻坚战区域,科技的力量不断助力提升治沙效能、延伸祖国北疆的绿色版图。
领衔记者:刘紫凌
文字记者:马丽娟、胡璐、李云平、刘祯
监制:张晓松
策划:王曙晖、王薇、马丽娟
编辑:王薇、冷彦彦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