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冲击论”冲击了谁?

发布时间:2024-12-21 08:03:23 来源: sp20241221

  近段时间,“中国冲击论”再现。这跟当初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后类似的论调相比,既有熟悉的配方,也有不同的佐料。

  熟悉的是,这依然是中国威胁论的变体。不同的是,这次“中国冲击论”瞄准的是中国新能源产品,发生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跃迁之际。

  告别“8亿件衬衫换1架飞机”

  在中国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国冲击论”开始出现。美西方炒作称,中国的贸易冲击影响了美国制造业就业。但由于当时中国处于制造业产业链的相对低端,还是8亿件衬衫换1架飞机,出口的产品多是玩具、家具、纺织品等产品,这种论调并未掀起多大波澜。

  因为当时的经济学家还是信奉这句老话:如果另一个国家想以低价卖给你很多有用的东西,你不应该抗议,而应该给他们写一封感谢信。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中国已告别“8亿件衬衫换1架飞机”的时代,现在已经转变为用装备、电子产品换粮食、矿物,电动汽车、电池、太阳能板等新能源产品畅销全球,中国制造加速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美西方显然不希望看到中国顺利转型,新一轮“中国冲击论”即沉渣泛起。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员金瑞庭对三里河表示,“中国冲击论”跟产能过剩论没有本质区别,产能过剩论更多是想打压中国的“新三样”,“中国冲击论”更多是从增长角度批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消费已成中国经济增长主引擎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近日在《纽约时报》发文称,中国似乎不愿意增加消费需求,剩下唯一的出路是维持巨额贸易顺差,把中国生产但不能或不愿意消费的东西倾销到其他国家。

  这一观点显然忽视了中国在促消费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如今,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3%,其中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为73.7%。

  事实上,中国一直在积极推动消费增长,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金瑞庭说,中国正在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营造消费场景、构建消费市场、优化消费环境,数字消费、健康消费、文旅消费、绿色消费活力足,消费市场潜力正在释放,并不存在所谓单一依靠贸易顺差方式来维持中国经济增速。

  从春节、清明、“五一”假期的汹涌人潮中,人们可直观感受到消费的活跃。

  再者,生产和消费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大力发展生产能够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降低成本,从而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同时,生产的发展也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进而促进消费的增长。

  “中国冲击论”是射向本国消费者的箭

  “中国冲击论”是美国为采取贸易保护主义而制造的借口,这看似是射向中国的箭,但实际上却是反噬本国消费者的自伤之箭。

  美国前财政部长顾问史蒂文·拉特纳近日在《纽约时报》发文说,美国政府当下在国际贸易中顽固地使用加征关税等保护主义措施,只会推高国内物价、限制消费者选择,并危及美国和全球经济增长。

  高盛分析发现,从2018年初到2020年初,关税目标商品的价格上涨了约4%,非关税目标商品的价格下跌了1%。

  这些更高的价格几乎全部由美国公司和消费者承担。据穆迪公司推算,美国消费者承担了加征对华关税92%的成本,美国家庭每年增加开支1300美元。

  “中国冲击论”忽悠不了世界,因为中国带来的不是冲击,而是福利。中国新能源产业代表的是先进产能,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

  “我们应该为中国商品鼓掌。”有专业学者测算发现,美国进口货物中中国产品占比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美国商品消费价格水平就下降约2%,其中中低收入人群受益最大。

  对于美对华加征关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开批评,表示更多贸易限制可能损害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

  正如史蒂文·拉特纳所希望的那样,我们能够回归大卫·李嘉图在两个世纪之前就已经解释得很清楚的东西:比较优势理论。

  “三里河”工作室出品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