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反恐怖主义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发布时间:2025-01-10 20:31:33 来源: sp20250110

  恐怖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公敌,是对所有国家和全人类的挑战,严重威胁国际和平与安全,反恐怖主义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1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与实践》白皮书,全面系统总结我国反恐怖主义工作的规律特点和实践做法,充分展示我国反恐怖主义法治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对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与实践情况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

  恐怖主义,是指通过暴力、破坏、恐吓等手段,制造社会恐慌、危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财产,或者胁迫国家机关、国际组织,以实现其政治、意识形态等目的的主张和行为。中国作为恐怖主义受害国,长期面临着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恐怖主义对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威胁。中国历来高度重视反恐怖主义法治建设,通过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落实公正司法、切实加强人权保障等法治实践,逐步探索出符合本国实际的反恐怖主义法治道路,有力维护了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全球和地区安全稳定作出贡献。

  中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始终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历经40余年探索与实践,中国以宪法为根本,逐步形成以反恐怖主义法为主体,刑事法律为骨干,国家安全法等为保障,其他法律为补充,涵盖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等的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为加强反恐怖主义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

  确保反恐怖主义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中国对恐怖活动认定清晰、处罚规范,法律明确规定了对恐怖活动的认定和处罚标准,视恐怖活动的危害程度,区分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犯罪行为,规定不同的法律责任。中国通过依法规范恐怖活动案件办理程序,落实办案责任,加强外部监督,拓宽监督渠道,实现了权力规范有序运行。中国在反恐怖主义工作中依法保障人权,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与实践的基本原则,将依法惩治恐怖活动与尊重和保障人权有机结合,既注重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又注重保障受害人、其他利害关系人,以及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的权利。中国依法开展反恐怖主义工作,不断增强反恐防恐能力,更好统筹安全稳定与社会发展,消除恐怖主义的思想基础,提升了人民的安全感,捍卫了国家安全。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中国的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历经发展完善,实现了本国法治精神和理念与国际反恐怖主义原则和理念的协调统一,既有效防范和惩治恐怖活动,又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符合本国实际和国际惯例,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实践证明,各国的探索和实践只要能够体现人类社会价值取向,遵循联合国反恐怖主义原则准则,符合本国国情和法律制度,就都是国际反恐怖主义法治化事业的组成部分。国际社会应海纳不同形态的反恐怖主义法治路径,坚决反对反恐怖主义“双重标准”,反对将反恐怖主义问题政治化、工具化。

  习近平主席强调:“恐怖主义和极端思潮泛滥,是对和平与发展的严峻考验。”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积极参与全球反恐怖主义治理,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互学共鉴和交流合作。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24日 03 版)

(责编:牛镛、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