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07:32:11 来源: sp20250101
大汶口文化红陶钱纹壶,聊城市文物事业服务中心藏。 本报记者 黄敬惟摄
西汉金鐏金冒铜戈,淄博市博物馆藏。 本报记者 黄敬惟摄
东汉卧式水晶兽,临沂市博物馆藏。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展厅一角。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西周垂幛纹双耳铜方彝,沂源博物馆藏。 本报记者 黄敬惟摄
山东省博物馆“镇馆之宝”蛋壳黑陶杯、极少展出的国宝级文物西汉矩形五钮龙纹铜镜、享誉世界的青州龙兴寺佛造像、御赐祭孔重器“商周十供”……日前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的“礼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特展,汇集山东省50多家文博单位近440件(组)精品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近200件,全景式展现辉煌瑰玮的山东古代文明。
此次展览由清华大学与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以来规模最大的展览,也是继“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和“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之后又一古代文明大展。
饰物以“节” 藏礼于器
山东省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濒临渤海和黄海,是传统认知中“东方”之所在。因西周时周公旦封于“鲁”(今曲阜)、太公望封于“齐”(今临淄),故山东又称“齐鲁之邦”,简称“鲁”。山东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历代名贤辈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此次展览分为“日出初光,饰节以礼”“海岱惟青,玉礼四方”“王礼在鲁,天下久传”“俾侯于鲁,炜炜煌煌”“高山仰止,登泰观海”“称工北朝,东方微笑”“图画天地,碑传千古”7个单元,从不同角度阐释中国“礼节”思想的缘起、传承与发展,体现山东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走进展厅,首先看到日照市莒县出土的2件大汶口文化刻符灰陶尊,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中一件刻有带柄钺和圆圈纹,另一件表面刻划的符号被学者解读为“日”“月”和“山”或“火”的组合。据介绍,这种刻符陶尊在多个遗址都有发现,属于大汶口文化的独特标志,说明大汶口文化时期可能已经产生原始宗教信仰,有学者认为这些刻划符号可能是文字的萌芽。
造型优美的白陶鬶、纹饰绚丽的红陶钱纹壶、古朴神秘的彩绘陶龟甲形器……新石器时代先民制作的这些陶器,在数千年后仍让人为其美丽而赞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说,策展团队挑选展品时注重艺术性、观赏性,选择了很多好看的文物,这些文物反映了古人的审美。
蛋壳黑陶杯是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表面乌黑光亮,器壁薄如蛋壳,体现了高超的制陶技艺。展厅里有两件来自山东博物馆的蛋壳黑陶杯,一件由上下两部分套合而成,杯柄饰有一圈圈平行凹弦纹;另一件杯柄分为3节,每节以两周凸弦纹分隔,形似竹节,每段镂雕交错连接的圆形纹饰。
大汶口文化至龙山文化时期涌现出大量带有竹节装饰的器物,如高足豆、高足盘、高足杯等,专家认为这是早期“礼节”思想的表现。《礼记·丧服四制》曰“节者礼也”,说明“礼”就是“节”。《礼记·乐记》曰“比物以饰节”,意即制器要饰“节”,体现了“藏礼于器”的思想。
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玉器自古以来便被作为祭祀礼器。《周礼·大宗伯》云:“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不同形制的玉器用于不同的礼仪场合。
日照市五莲县出土的大汶口文化大玉刀,长51厘米,宽22厘米,厚度仅0.3厘米,整体呈梯形,表面光滑,双面刃,器身钻有圆孔。这是极为罕见的新石器时代大型玉器,专家推测其具有特殊的礼仪功能。
玉牙璋最早发现于山东龙山文化遗址,此后广泛见于夏商时期各种文化。展柜里展示了3件龙山文化牙璋,出土于山东不同地区,均为一级文物。《周礼·典瑞》中说“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由此可知,牙璋是一种用于调兵遣将的符信之物。
玉璧常与玉觽、玉圭组合成不同等级的祭祀礼器。烟台市芝罘岛出土的战国时期玉璧、玉觽、玉圭组合,制作精美,规格很高,是帝王等级的祭祀礼器。芝罘岛为齐地八神之一“阳主”所在地,相传秦始皇曾多次登临芝罘岛,有学者认为这组玉礼器可能是秦始皇当年祭祀所用。
青铜铸器 各具匠心
青铜器在中国古代礼乐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山东地区拥有发达的青铜文明,其使用青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岳石文化时期。岳石文化是继龙山文化之后分布于海岱地区的一支考古学文化,距今约3900年—3600年。岳石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些铜质装饰品和铜质小工具,是中国东方进入早期青铜时代的证据。
到了商代,青铜器发展出丰富的类型、繁复的纹饰,许多器物上还铸有铭文。商代亚醜钺是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出土于青州苏埠屯。钺身透雕人面纹,五官微凸,双目圆睁,嘴角上扬,露出城墙垛口似的牙齿,极富威严。口部两侧对称地铭有“亚醜”两字,专家认为是族徽。
商周时期,山东地区方国众多,各地青铜器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地域特色。沂源县西鱼台遗址出土的西周垂幛纹双耳铜方彝,直口圈足,屋顶形盖,盖上有捉手,盖和器身饰4道扉棱,器身两侧有环鋬。盖表面和器腹四面均饰半月形垂幛纹,腹部垂幛纹两侧饰叶脉纹,颈部四面饰几何变体夔龙纹,圈足四面饰“之”字形几何纹。方彝是一种酒器,如此造型、纹饰的铜方彝在西周青铜器中较为少见。
古代山东被称为东夷,东夷人崇尚鸟图腾,鸟的形象在山东青铜器中很常见,如鸟形铜杯、伏鸟罍形器、鸟盖卣等。鸟形铜杯出土于滕州市官桥镇狄庄村,器身为蛋形,敛口,镂空圈足,细长弯曲的鸟颈为流,尾翼为把手,腹两侧饰双翅,并刻出羽毛纹路,是设计精巧的拟形器。
方刃刀、针、钻刀、双面齿锯、方銎穿孔凿……一套春秋时期的书刻工具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端详。古人将竹简编连成书册,制作竹简需经裁、切、杀青、书写、钻孔等工序,书写过程中如有错漏,需用刀刮去字迹。这套文物出土于滕州市薛国故城遗址,共有27件,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套简牍书刻工具,涵盖了破竹剖简、修治打磨、刻字改错、磨砺利器等多种功能的用具。
战国竹节柄铜汲酒器是一件颇具巧思的器物。顶端为龙首衔环,竹节形长柄上有方孔,底部为荷蕾形器,巧妙利用大气压将酒从盛酒器中汲取出来。由此器龙头竹身的组合可知,汉代流行的“竹龙互化”观念在先秦时已形成。
金玉璀璨 工艺精湛
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且发达程度较高,山东是古代诸侯王主要的封地之一。历代王侯贵族墓中出土了大量璀璨珍品,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礼仪风尚和工艺水平。
公元前201年,刘邦将庶长子刘肥封为齐王,都治临淄。汉齐王自刘肥开始,下传六王,死后均葬于临淄及其周边。淄博市临淄区窝托村发现的西汉齐王墓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墓葬,出土文物1.2万余件。墓中随葬的矩形五钮龙纹铜镜是国内迄今出土铜镜中最大的一面,为罕见的矩形,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自1980年出土以来很少公开展出。铜镜长115.1厘米,宽57.7厘米,厚1.1厘米,重达56.5千克。铜镜背面主体饰浅浮雕龙纹图案,四周边缘饰半圆形连弧纹。镜背四角和中间有5个环形弦纹钮。由于铜镜体量巨大,使用时需用镜框、柱子和底座加以支撑。近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出土了一件五纽大方镜和配套木制部件,其复原后的状态为矩形五钮龙纹铜镜的使用方法提供了参考。
西汉齐王墓中还出土了金鐏金冒铜戈、鎏金铜熏炉等精品。金鐏金冒铜戈为齐王室仪仗器具,金冒顶端饰一回首鸟,工艺精湛。鎏金铜熏炉盖顶饰一环钮,周围透雕两条盘龙,首尾衔接。这种形制的香炉在江苏徐州西汉楚王墓亦有发现。
邹城市九龙山南麓明代鲁王墓也是山东境内一处重要的王墓。墓中出土的白玉圭、描金云龙纹白玉佩、金镶灵芝纹白玉带、青白釉龙纹盖罐等彰显了墓主人尊贵的身份。在众多华美的随葬品中,一件小巧精致的水晶独角兽砚滴吸引了记者注意。此器造型为一只俯卧回首的独角兽,晶莹剔透,背部凿一圆槽,口沿磨平,可盛水。专家认为它可能是鲁王朱檀生前使用的文房用具。
此次展览中还能看到山东祭孔文化、泰山文化、海洋文化的代表性文物,欣赏青州龙兴寺北朝佛造像的动人风采,领略汉代画像石和碑刻的沉雄气势。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1月14日。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