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少年连》揭开一段东北少年抗战往事

发布时间:2025-01-05 00:57:45 来源: sp20250105

   中新网 北京6月5日电 (记者 应妮)1939年年底,日军投入往年数倍的兵力进山围剿抗联,抗联少年连意外与大部队失联,进入深山密林,在沟壑与雪峰中,与日军游击作战。干瘪的野菜、几粒苞米,喂养着少年的铮铮铁骨。今天,隔着时间的洪流,少年们保家卫国的担当、无畏强敌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这本《少年连》里清晰可辨,熠熠闪光。他们用年轻生命谱写的动人故事,让人振奋,也让人潸然。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少年连》新书发布会日前在京举行。

《少年连》新书发布会现场。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谈起创作缘起,作者何方追溯到自己的故乡东北。他从小便听着抗联的英勇故事长大,这些碎片化、具有传奇色彩的童年印记,在他心中烙下深刻的印象。走上创作之路后,何方多年沉潜,收集素材、思考合适的讲述视角和形式。在偶然契机下,他在抗联主要将领回忆录里读到一个悲凄的故事:“在东北抗日游击队里有一群天真烂漫的儿童团员,他们12岁到17岁,约有七八十名。战斗中与主力部队失联,鬼子劝他们投降,但他们不愿臣服,逃到森林里,靠采野菜、干果充饥,第二年冬天他们走出森林时只剩下七八个人。”

  这个故事令何方心里一震,大受触动,他最终明确要创作一部写给今天孩子们看的少年小说。在关注历史细节的同时,他将经验和想象融合,善用自身经历和生活记忆,力图营造“不脱离生活”的故事与形象。“《少年连》中的人物跟当下没有鸿沟,也并不是‘高大全’;他们是少年英雄,但也有孩子的稚气、任性,甚至胆怯、犹疑不定,就像我们身边的孩子一样真实。”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敏锐体悟到书中频繁出现的“数字”背后的深义,“小说着墨于数量的变化过程,数字的描述都是活的,其中容纳的是生命的限度。在随时可能赴死的人的处境之下,这些数量本身就是对生命极限的映射。”他指出,这部小说不同于一般少儿题材的作品,它是真正写“人”的,让读者看到由血肉之躯组成的强大的精神群体。

《少年连》书封。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认为,《少年连》罕有地书写了抗联的真实处境,人物塑造也极具文学性与真实性。土豆、干巴、地出溜、小豆包……这些东北话都是用来形容“人很小”,而少年们生存的艰难、体型的单薄,也就生动鲜活如临眼前。“这些少年具有中华民族同外来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血性,从中能够感受到我们这个民族、我们的少年万众一心抵御外来侵略的强大决心。”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对《少年连》做了高度评价:“无论是故事的构造还是文字的魅力,这部小说都是当下儿童文学写作中的精品,也是新时代正面书写少年英雄的优秀之作。这对于曾出版《小兵张嘎》等多部重量级‘红色写作’经典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来说,更具有重要的、接续‘红色写作’的意义。”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原主席张明舟对《少年连》作为中外儿童文学交流载体寄予无限期待,他认为这部真诚而精致之作具有感染和启迪人心的力量。也正因此,它可以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让各国读者通过这个故事了解中国人的精气神和气节。(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