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1 06:24:10 来源: sp20250111
中新社 福建永定1月14日电 题:“客家祖地”的传统手工线面:记忆中的家乡味
作者 黄秋萍 熊艺红 卢烨
丝丝线面牵浓情,一碗在手暖人心。作为“客家祖地”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地道的一种美食,线面在永定籍海内外客家乡亲心中的地位,不只是一碗面,更是一种“乡愁”的寄托。
一筷拈起,牵丝挂缕,咬上一口,柔韧滑润。这就是线面留给永定人的传统魅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费时费力的手工制作线面逐渐被机器取代。然而,永定区高陂镇上洋村仍保留着许多制作线面的手工作坊,这里的村民至今传承着这门传统老手艺。
1月12日,师傅正在晾晒手工线面。 (永定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时值冬日,上洋村村民陈样民家的院子里,数十挂手工线面在暖阳照耀下,细白如丝,随风摇曳,散发着面粉的淡淡清香。线面师傅们正在拉、扯手中的面条,一根根“筷子”般粗细的面条在其手中慢慢扯、拉成细线,挂在面架上。阳光晾晒下,线面渐渐风干。
村中,线面师傅还会将线面收回屋内,让其均匀熟成后再挂出去晾晒,等面中隐约出现白色,便可做成了干面。纯手工制作的线面色泽洁白、线条细匀、质地柔润、落汤不糊,拉开可长达数米。
“我们都是凌晨四点就起来做线面,那时天都还没亮。”今年68岁的陈样民告诉记者,他从事手工线面制作已有四十余年时间,除了下雨天和淡季,天天如此,手工线面制作是“靠天吃饭”的,要根据天气日照和空气湿度来选择开工时间。
图为陈样民和妻子正在制作线面。 (永定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说起手工制作线面这门手艺,陈样民感慨道,制面是个辛苦活,从面粉到面条,中间要经过数十多道耗时、耗力的工序。和面、割面、缠面、醒面、拉面、晒面、摺面等,一道紧跟一道,几乎不停歇,得忙到下午4点多才能收工休息。
陈样民一家几代都从事这个行当。从父辈那接下这根接力棒后,他一直秉持用传统工艺制作线面,竭力保持每一条线面的品质。但他难掩忧心,“现在还在做线面的都是50多岁以上的老手艺人了,很多年轻人都不会做,或是不愿意做。”
图为烹煮好的永定手工线面。 (永定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我们村有不少乡亲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经营面食店,这些乡亲都会找我买家乡的线面。”陈样民说,在旅外乡亲看来,只有手工线面才是家乡的线面,才有家乡的味道;这也是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手工制作线面的初衷,“我会坚持下去”。
如今,临近春节,顾客订单又多了起来。陈样民说,以前每天制面才30多公斤,一公斤线面卖三四元(人民币,下同),还不一定能卖完;现在每天做七八十公斤,每公斤十五六元,却还供不应求。
说话间,陈样民和妻子还在重复着拉面的动作。丝丝线面饱含着永定客家人的儿时记忆,散发着别样的古早味。
“线面是我们永定的传统美食,许多地方都有手工制作线面,但我们这里的线面,主要就是纯面粉加山泉水、加盐,没有添加任何防腐剂,被称为‘长寿面’‘太平面’。”上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作坤说,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等,村民们都少不了它。(完)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