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古道 茶韵新香

发布时间:2024-12-30 03:18:41 来源: sp20241230

  “老板,茶钱放坛子里啦,你出来瞅一眼。”

  “都是老主顾,有啥不放心的,不看了,大家自己找地儿坐……”

  早晨5点半,天刚蒙蒙亮,位于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的怡心茶楼,迎来了首批茶客。老板张秀侠热情地跟顾客打着招呼,将一壶壶沸水“咕嘟嘟”倒入茶杯中。棒棒茶的香气很快飘散开来。

  “平时一天三五百人,旺季上千人。”张秀侠告诉记者,茶客来自周边十里八村。一壶棒棒茶一元钱,还可以搭配几碟瓜子、花生、糕点,欣赏民间艺人表演的大鼓书、坠子戏等传统曲艺。

  “濉涣文章地,两岸多奇才。”临涣镇古称铚城,地处濉溪县西南部,因毗邻淮河重要支流涣水而得名,是一座拥有3000余年历史的古镇。近年来,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感受浓浓“烟火气”。

  临涣古镇的怡心茶楼等20多家茶馆,茶水由产自六安、祁门等地的茶梗棒棒泡制而成,因此被称为棒棒茶。

  茶梗本为茶之下品,可在临涣古镇,却泡出了独有的味道。当地人解释说:“茶好不如水好。”古镇有回龙、金珠、饮马、龙须四大古泉,经泉水沏泡,棒棒茶雾气结顶、色艳味香、入口绵甜、回味无穷。

  “咱这的饮茶习俗,是顺着大运河‘淌’来的。”经常在茶馆为游客进行讲解的临涣古镇文化研究会会长何维军介绍,古镇紧邻大运河,南来北往的商贾云集,需要歇脚、洽谈的场所,久而久之,茶馆林立,饮茶成风。

  运河不仅“淌”来饮茶习俗,还“淌”来了文化传承。

  “1999年之前,这里经常挖出各种石材,有的是未加工的毛石,有的刻着各种图案,就是不知道干啥用的。”在距离临涣古镇约15公里的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今年83岁的村民陈钦凡回忆说。为了编撰当地村志,他走访50多名知情人士,写下30余万字素材。他说:“故老相传,连片的农田之下,曾经是波光荡漾、绿树成荫的大运河。”

  经过两次考古发掘,柳孜村发现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故道的河道、河堤、石筑桥墩、道路等重要遗迹,出土9艘木质沉船及大批陶瓷器、骨角器、石锚、铜钱等重要文物,填补了运河考古的多项空白。

  “濉溪县拥有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9项,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49人,还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安徽省曲艺之乡。”濉溪县文化馆负责人李俊民表示,濉溪县因古濉河和溪河在此交汇而得名,素有“红色热土、运河古镇、嵇康故里、琴韵酒乡”之美誉,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古城文化、饮食文化灿若星河,濉溪古城、柳孜运河遗址渲染着浓郁的隋风唐韵,临涣古镇处处蕴含市井烟火,口子美酒、香油月饼等享誉海内外。

  千年大运河生生不息。如今的濉溪县紧扣“濉涣双城”定位,聚焦以文彰旅,以争创“古琴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为契机,在公共文化服务上提档升级,在文艺精品创作上持续发力,开展2024淮北嵇康古琴艺术展演、“临涣古镇邀您来过年”等系列活动;依托柳孜运河遗址核心保护区,加快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因地制宜建设濉溪古城,年客流人数超300万人次;将人民调解工作与临涣茶馆文化、茶文化等有机结合,创新打造茶香四溢、解疑释惑、促进和谐稳定的“一杯茶”调解法,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步入新时代,运河故里不断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肖干、李莹参与采写)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