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向好 发展向新 民生向暖

发布时间:2024-12-30 10:38:19 来源: sp20241230

  行至岁尾,回看全年。奋斗创造奇迹,梦想接连实现。

  这一年,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迎来良好开局,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加快恢复。

  这一年,在持续承压中,中国经济走出一条回升向好的复苏曲线,取得殊为不易的发展成绩。

  这一年,中国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三分之一,仍然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

  回首2023年,C919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国产首艘大型邮轮逐梦深蓝,新一代信息技术连通大江南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有力有效保障民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初在春节团拜会上发表讲话强调,我们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推动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

  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方共同努力,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发展成绩。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有望圆满实现——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前11个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升,在国内大循环中的主体作用增强。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

  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超大规模且最有增长潜力的市场;拥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可更好抵御外部风浪冲击……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表示,我国发展仍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开幕。本届高峰论坛形成了458项成果,跨山越海、纷至沓来的宾朋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

  如今,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中国加快形成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展会矩阵,实施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措施,与世界共享超大规模市场机遇和红利。

  近期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传递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强烈信号,这必将提振各方深耕中国市场的信心。

  高质量发展基础巩固夯实

  “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引发海内外高度关注。

  向“新”而行,依靠创新驱动积蓄发展动能,各部门各地方积极培育新产业,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通知明确,面向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通用人工智能4个重点方向,发掘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优势单位,突破一批标志性技术产品,加速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

  “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如此明确。

  发展和安全,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今年以来,我国安全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夯实。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已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能源总量平稳增长,结构持续优化,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入冬以来,全国能源保供总体形势良好;出台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稳定房地产市场等一批政策举措,扎实推进保交楼工作……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认为,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统筹兼顾稳和进,该“立”的要积极主动地“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地“破”。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韩文秀表示,新的一年,我们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惠民政策不断取得成效

  今年7月底8月初,华北、黄淮等地出现极端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受灾群众,高度重视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有关地方和部门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要继续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一件一件落实好,继续为推动人民生活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而努力,让老百姓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好!”时时放心不下的牵挂,标注着民生的温度,更体现在一项项惠民政策举措的成效中。

  ——看就业,今年1至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80万人,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8%。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调查失业率总体低于预期控制目标。

  ——看收入,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9%,全国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看医疗,第九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41种药品,中选产品平均降价58%;第四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覆盖人工晶体、运动医学两大类耗材,中选产品平均降价70%左右;长护险试点城市扩大至49个,切实为失能人员家庭减轻负担;前三季度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8453.65万人次,减少个人垫付1105.14亿元。

  ——看住房,截至11月底,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惠及居民882万户;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正在推进,全国城中村改造入库项目406个,预计总投资1.8万亿元。

  如今,就业、教育、医疗、托幼、养老、住房、环境,这些老百姓的身边事、贴心事、具体事正不断融入中国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不断变成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明确部署,让我们对2024年充满了期待。

   (本报北京12月27日电 本报记者 邱 玥 刘 坤)(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