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08:08:27 来源: sp20250101
一部优秀文艺作品的出现绝非偶然,就像繁花一样,开在沃土之上,有阳光雨露的滋养。同样,歌曲《战友之歌》的问世也有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
1969年12月,我参军来到贵州省军区。军旅生涯中,我当过警卫员、文书、班长、通讯报道员、炊事员等。因发表的多首诗歌获得好评,1972年我幸运地被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录取。那几年,我们学校常同原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一起演出,从那时起,我心里就萌生了以“战友”为主题创作一首歌曲的想法。
1978年春,我开始构思创作歌曲《战友之歌》。那天早晨,我把同在贵州省军区文艺宣传队的刘苗鑫叫到我的宿舍说:“我们写一首《战友之歌》吧,用队列歌曲的形式,不要长,就两段词,易记易唱。”接着,我把对歌曲的构思又同他说了说。
很快,刘苗鑫就拿出了《战友之歌》的歌词初稿。我觉得歌词符合最初的构思,有朝气,也有感召力,但有几句词还需要修改。如,他在初稿中写道:“年轻的士兵们亲如兄弟,革命把大家召唤在一起。”我觉得缺乏亲切感,没有把自己融入其中。于是,我将这句歌词改成“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将第三人称转换成第一人称,把“大家”改成“我们”,一下子就形成了音乐的“动机”,使其节奏感产生了飞跃,激昂、轻快、亲切,唱出了战友之间无尽的情谊。
随后,我开始谱曲。在当时独立一团那间空屋子里,我一边踏着节奏,一边哼着旋律,靠一台破旧的脚踏风琴完成了这首歌的创作。为了让曲调出新,我大胆运用羽调式来谱队列歌曲。小调的旋律更加亲切,能使队列歌曲富有民族性,又具抒情化。在主题音乐的选择上,我借鉴了内蒙古传统民歌《红旗歌》,使其舒展开阔。
1978年4月,《战友之歌》创作完成。最初,我同时投稿给《苗岭歌声》和《解放军歌曲》杂志。那时,我还是个青年作者,对歌曲能否发表心里没底。
一直到8月,独立师三团邀请我去为他们创作节目,我和战士们吃住在一起。离开部队的头一天晚上,我把《战友之歌》拿来教唱,第二天就回贵阳了。大约一周后,三团一位指导员忽然来到宣传队驻地找我,见面第一句话就说:“你那首《战友之歌》在我们全团传开了!”直到今天,我还能清楚地回忆起他那激动的面容。听了他的话,我再次将这首歌投给《解放军歌曲》杂志,并给编辑部附了一封自荐信,说《战友之歌》如何受到战士们的喜爱,希望能支持发表。
有一天,我刚到办公室,战友举起《解放军歌曲》杂志惊喜地对我说:“小杜快看,你的歌曲发表了,还登在封三的位置呢!《战友之歌》这个命题真好!”
没过多久,我收到《解放军歌曲》编辑部的一封信:“杜兴成同志,《战友之歌》由海政歌舞团合唱队演唱录音并教唱,已于元月二十日‘解放军生活’专题节目中播送,不知听到否?最近收到《广播电视节目报》第33期,12日~17日做此歌教唱,请注意届时收听,并转告词作者,特此函告!傅晶,一九七九年二月六日。”作曲家傅晶的这封信着实让我激动,因为那个年代电视还不普及,作品能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作“每周一歌”很不容易。
1979年,我回母校,何金祥教授带我去傅晶家做客。傅老师见到我就说:“你那首《战友之歌》在部队反响强烈呀!”他随即递给我一本《解放军歌曲》,里面刊登了一篇欧波、华珍的评论文章《情真意深、曲调亲切——评〈战友之歌〉》。文章写道:“一首群众歌曲,能让人唱起来受到鼓舞和受教育,而且百唱不厌,余音不尽,是难能可贵的。《战友之歌》就是战士们爱唱爱听的一首好歌曲,唱完或听完后,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并能使人回味一番。”
1980年3月,原总政文化部向全军推荐12首歌曲,《战友之歌》是其中一首。后来,《战友之歌》又获得“全国第一届音乐作品奖”和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等荣誉。回首往昔,我很庆幸自己能为部队官兵创作出这首受到大家喜爱的歌曲。(杜兴成)
(责编:宋晨、李枫)